第106章 纵火

建材仓库着火了!

风助火势, 火借风威。

即使是倾盆大雨,也没有让火势消减半分。

噼啪!噼里啪啦!

轰——

木材爆裂声、玻璃炸裂声、以及不知名化学品猛烈燃烧发出的沉闷爆炸声,此起彼伏。

空气中弥漫着极其复杂、令人窒息欲呕的刺鼻气味。

干燥木材燃烧的焦糊味, 各种化工油漆、涂料被高温分解后产生的剧毒化学气体的辛辣恶臭, 塑料制品燃烧散发出的浓烈黑烟和特有的甜腻怪味……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 形成一股致命的毒瘴,即使隔着几条街区,也能清晰地闻到那令人作呕的气息。

火光瞬间映红了半边天空。

附近的居民被惊醒,惊恐地趴在窗户上,看着那如同末日降临般的景象, 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不安。

消防车刺眼的红色警灯在雨中疯狂闪烁。高压水龙带喷射出粗壮水柱,撞在熊熊燃烧的仓库外墙和屋顶上, 发出震耳欲聋的的巨响,瞬间蒸腾起遮天蔽日的白色浓雾。

这场人与火的惨烈搏斗,持续了整整三个多小时。在消防队员奋不顾身的全力扑救下,火势终于被艰难地压制下去。

但眼前的景象, 比燃烧时更加触目惊心。

曾经庞大的仓库,如今只剩下一个巨大、焦黑的废墟骨架。

消防员穿着被泥水和灰烬染得看不出本色的厚重防护服, 像在泥潭中跋涉, 一寸寸地搜索着废墟。

很快,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消息传来。

紧邻仓库主体东侧, 一座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相对独立的值班休息室内,发现了一具尸体!

接到紧急通知时, 姜凌刚结束一个盗窃案的案情分析会,正准备继续啃专业书籍。一大队新任队长范威推门进来,声音里带着急促的喘息:“城北兴隆建材仓库,特大火灾, 初步判断人为纵火,发现一具尸体。姜凌,你也跟我们去一趟。”

警车在暴雨如注的深夜街道上疾驰,车轮碾过积水,溅起高高的水花。

越靠近城北工业区,空气中那股刺鼻的、混合着焦糊、化学品燃烧的恶臭就越发浓烈,即使紧闭车窗也无法隔绝,顽固地钻进鼻腔,刺激着姜凌敏感的嗅觉神经。

到达现场外围,警戒线早已拉起。

现场指挥的消防大队长浑身湿透,脸上满是烟熏火燎的痕迹,声音嘶哑地向范威介绍着情况:“……火太大,烧得太透了!里面全是易燃物,根本控制不住!值班室,就在那边,火灭了才发现人……”

姜凌跳下车,冰冷的雨水瞬间打透了她的警用雨衣帽檐,顺着脖颈流下,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她跟着范威,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警戒区。

那股先前在车里就闻到的恶臭,此刻更是浓烈了十倍、百倍。姜凌强忍着生理上的不适,仔细地扫视着这片废墟。

在一面尚未完全倒塌的、被熏得乌黑的砖墙上,清晰地呈现出巨大的、典型的“V”字形燃烧痕迹,尖端指向地面——这是强烈火源起始点的标志。

技术科的同事正拿着强光手电,在不同的位置标记着。

姜凌的目光随之移动,在相对开阔的地面上,能辨认出至少三处烧灼痕迹特别严重、灰烬颜色更深的区域,呈不规则分布——多个起火点!这是人为纵火!

那间发现尸体的砖石结构的值班休息室,孤零零地矗立在仓库主体边缘,相对完整,但外墙被熏得一片漆黑,所有的窗户玻璃都炸裂了,窗框扭曲变形。门口的地面一片狼藉。

技术科的老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勘查员,戴着厚厚的口罩和护目镜,正蹲在值班室门口仔细检查门锁。

看到范威和姜凌过来,他站起身,指了指那扇同样乌黑的木门:“范队,姜组,门锁这里,有点问题。”

门锁的金属部分有明显的、新鲜的刮擦和凹陷痕迹,与周围被烟熏火燎的陈旧痕迹格格不入。

老周的声音透过口罩显得闷闷的,带着一丝疲惫:“门锁被外力破坏,但具体是案发时凶手弄的,还是消防员破拆救人时留下的,现在没法确定,得等技术处理。”

“关键物证初步发现几个。”他指向靠近仓库主体废墟边缘的一处泥泞,“第一,那边发现一个被烧得严重变形、几乎成铁疙瘩的铁桶,桶壁内侧有深色可疑液体残留,气味刺鼻,疑似装助燃剂的容器。第二,在值班室门口和仓库内部起火点附近,提取到几份燃烧残留物的样本,灰烬颜色和质地很特殊,不像普通建材,像是某种包装材料,具体是塑料编织袋还是油布,需要实验室分析。”

他的语气沉重下来,指向值班室内:“第三,死者遗体旁边,发现一个烧焦变形的铝制饭盒,盒盖被冲开或炸开了,里面有糊状的碳化物残留,像是没吃完的食物。初步判断,死者可能在起火时正在吃饭,或者刚吃完不久。”

姜凌的视线从这片被大火烧过的废墟,移到砖石结构的值班室,最后定格在那具尸体。

一个破碎的、几乎无法辨识的画面突然出现在脑海中。

同样是暴雨倾盆的深夜,同样是火光冲天,同样有砖石结构的建筑在烈焰中坍塌,同样有多点起火的痕迹。画面的背景里,似乎还有一份摊开的、卷宗编号模糊的档案,上面用红笔潦草地标注着:

“纵火系列……手法升级……特征未明……”

姜凌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她猛地抬起头,目光穿过重重雨幕,盯着那片死寂的废墟深处。

这绝不是一场孤立、偶然的纵火。

前世,这场大火之后,还会有更猛烈、更凶残的火灾发生。

眼前这场大火,是一个初次纵火、正处在成瘾边缘的罪犯完成的。

如果不抓住他,如果任由纵火犯在黑暗中摸索、试验、升级,那么下一次被点燃的,可能就远不止是一个堆满建材的仓库了。

回到办公室,姜凌感觉兴隆仓库火灾现场的混乱与刺鼻气味,还黏在鼻腔和衣角。

窗外,深秋的冷雨依旧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让人心情沉重。

范威还在带队进行现场勘查,调查死者范国平的社会关系,姜凌则召集心理画像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时间紧,必须尽早定出侦查范围与方向。

李振良坐在会议桌旁,手里拿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面上,眼神专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是心理画像小组的核心成员,也知道姜凌在职读研期间他得带队独立处理复杂案件,这场仓库纵火案,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极好的成长机会。

姜凌开口,声音不高:“良子,先把我们目前掌握的关键信息梳理一下。”

“是,组长。”李振良立刻应声,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汇报。

“一、死者范国平,男,52岁,兴隆建材仓库保管员。初步社会关系调查显示,人缘尚可,无重大债务纠纷或明显仇家。妻子长期慢性疾病在家,女儿在本地读高中,经济状况一般,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据工友反映,为人老实本分,工作认真,就是有点认死理。”

“二、现场确认至少三个独立起火点,分布在仓库不同区域,尤其是靠近油漆、稀释剂存放区的位置。使用了助燃剂,初步分析是仓库内存放的油漆稀释剂。”

“三、值班休息室位于仓库主体东侧外围,砖石结构。门锁有外力破坏痕迹,但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点。”

“四、在范国平遗体旁发现烧焦的饭盒,内有食物残渣碳化物。法医初步推断死亡时间在起火后不久,结合胃内容物分析,他当时可能正在吃饭或刚吃完不久。”

“五、消防队反馈,火势蔓延异常迅猛,远超普通火灾,核心温度极高,与大量易燃物和助燃剂有关。”

姜凌点点头,李振良的汇报清晰扼要,抓到了重点。“很好。基于这些信息,我们需要给这个纵火犯画像。”

她站起身,走到办公室一侧挂着的白板前,拿起黑色记号笔。

“首先,熟悉环境。”姜凌在白板上写下这四个字,并在下面画了着重线,“凶手选择的起火点非常精准,都是易燃物集中且相对隐蔽的区域。他知道稀释剂存放在哪里,并且能轻易取用而不引人怀疑。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值班室的具体位置,知道那里相对独立。这份熟悉,不是外围人员临时踩点能达到的。”

说完这些之后,姜凌看向李振良:“这意味着什么?”

李振良思索片刻,迅速回答:“极大概率是内部人员、刚离职不久的员工,或者至少是近期频繁出入、对仓库布局了如指掌的人,”

姜凌赞许地点点头:“那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振良知道姜凌有意提点自己,站起身来:“接下来我们要锁定侦查范围,重点排查仓库现有员工,以及最近三个月内离职的,特别是那些因非正常原因离开的人,像被开除、与工头、老板或者范国平有过冲突的人。”

姜凌心中很是欣慰,再一次点头:“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做,记下来,等下和范队沟通。”

李振良朗声回应:“是!”

姜凌转向坐在会议桌边,正对着一张手绘平面图皱眉的周伟:“大伟,你那边有什么补充?”

周伟现在是小组的“活地图”,擅长从空间布局和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案件。他拿起那张手绘的仓库平面图走到白板前。

这张图,是周伟在消防控制火势后第一时间进去画的草图,虽然粗糙但方位清晰,用于案件分析正合适。

周伟将图固定在白板上:“你们看。仓库主体是钢架结构彩钢板顶棚,内部按区域划分。东区是木材和保温材料,西区是油漆、稀释剂等化工品,中间是通道和少量成品。值班室在东侧外墙,单独开门,有扇小窗对着仓库内部。”

周伟拿起红笔,在图上标了三个圈:“这是凶手选择的起火点,一个在西区油漆桶堆放处旁边,一个在东区木材堆深处,还有一个在靠近值班室后窗附近的废旧包装材料堆。”

他顿了顿,指着那个靠近值班室后窗的起火点:“这个点很关键。它离值班室很近,但中间隔着一些货架和杂物。凶手点燃这里,显然知道这堆东西易燃,而且位置偏,不易被第一时间发现。同时,这个点火点产生的浓烟和火焰,会直接灌向值班室的那扇小窗。结合范师傅可能刚吃完饭,警惕性较低,或者正在休息……这个点的选择,既隐蔽,又对值班室构成了直接威胁。”

周伟的分析让空间关系更加立体。

李振良盯着那张图大声道:“大伟说得对!这说明凶手不仅熟悉仓库整体布局,还对各个角落的细节都非常清楚,绝对是内部人员。另外,他选择多点同时或相继点火,确保火势快速失控,心思相当缜密。”

说到这里,李振良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姜凌:“组长,我们是不是应该从犯罪动机开始分析?三定侦查法嘛。”

姜凌微微一笑:“好,你来主导分析吧。”

李振良有点小兴奋,模仿着姜凌平日分析案情时的冷静与沉稳:“纵火烧仓库,死了一个人,我们首先要确定,凶手的目的是纵火谋杀,还是纵火毁坏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