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
梁九善上了高一, 梁七巧去了省城师范大学读书,小宇结束心理治疗背着新书包上小学。
张明辉的判决下来了,杀妻虐子、剽窃欺诈突破道德底线, 法院从重处罚, 死刑, 立即执行。
牡丹毛巾厂的技术攻关难题被安小慧的导师解决,改革顺利进行,婴儿级别的多彩毛巾一上市就受到热烈欢迎,毛巾厂转亏为盈,厂里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厂领导恨不得把安小慧的导师供起来, 但导师淡泊名利,只希望厂里善待闻秀芬, 让她能够更好地照顾小宇。因此,闻秀芬被提拔为工会干事,不再三班倒,这也算是一份意外之喜。
转眼就到了10月。
晏城的秋天, 踏着轻巧的脚步来了。
窗外的法国梧桐,几日工夫便褪尽了夏日的浓绿, 染上大片大片的焦黄与锈红。寒风卷过, 枯叶扑簌簌落下,铺满了人行道, 被路人踩出沙沙的碎响。
姜凌独自坐在略显空旷的办公室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摊开的《犯罪心理学导论》书页。纸张粗糙的触感, 带着油墨特有的气味,让她纷乱的心绪沉淀下来。
距离重生已经过去一年多,前世那些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中的罪犯面孔、犯罪细节、未破悬案的卷宗……曾经是她最大的依仗,是她破案如神的金手指。
然而, 最近几个月,她清晰地感觉到,这些记忆正在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速度褪色、消散。那些曾无比清晰的档案细节,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一种令人心悸的不安感。
这份力量的衰减,带给姜凌的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她看到了罪恶的冰山,却无力阻止它全部浮出水面。
预防犯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姜凌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的是父亲林卫东关切的声音:“小凌,听你妈说,最近总熬夜,工作压力很大吗?”
“还好,案子有点多。”姜凌含糊其辞,她无法解释那份源于金手指逐渐消失的紧迫感。
林卫东温声问:“是不是对未来有什么思考?和爸说说吧。”
或许因为同为刑警,林卫东能感受到姜凌的迷茫。想当年,他从派出所到省公安厅,再到京都公安局,一步步走来,艰辛无比,如果当时能够有人能够提点几句,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
姜凌心中一暖,斟酌着词句:“爸,我最近在想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抓了一些罪犯,破了不少案子,但这似乎总是在‘灭火’。看着那些受害人,还有那些因为一步走错就万劫不复的罪犯……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在火苗燃起来之前,就把它掐灭?预防犯罪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林卫东的声音变得更为凝重,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洞察:“小凌,你能主动思考这个层面,说明你真的在成长,开始理解公安工作的更深层意义了。预防犯罪,从来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单打独斗。它是一张巨大的网,需要社会教育、家庭引导、社区关怀、经济环境改善……方方面面的配合。这需要时间,需要整个社会意识的进步。”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充满了鼓励和期许:“但是,对你个人而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罪恶的源头,想要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站在更高、更专业的层面去影响和推动,提升自己是唯一的路径。”
“刑侦一线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这点你做得很好。但小凌,时代在变,公安工作也在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与国际接轨。未来的公安系统,尤其是核心岗位和领导层,会越来越需要那些既有扎实的基层实战经验,又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开阔国际视野、精通现代刑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历,将是重要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爸,你的意思是……”姜凌的心跳微微加速。
“继续深造!”林卫东斩钉截铁,“报考研究生,系统性地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特别是你感兴趣的犯罪心理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前沿动态的把握,能让你在案件分析、嫌疑人画像、乃至犯罪预防策略的制定上,拥有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和说服力。你的实战经验是你的巨大优势,但只有结合顶尖的理论,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预防犯罪的设想落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应璇玑教授!我想报考她的研究生。”这个名字几乎是瞬间从姜凌心底跳了出来。
应璇玑,这位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的泰斗级人物,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犀利的犯罪剖析视角以及对犯罪心理动力学的深刻洞见,早已在姜凌心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她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关于犯罪人格形成、早期干预以及系列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几乎完美契合了姜凌此刻的困惑与渴望。
一听到应璇玑这个名字,林卫东的声音里透出明显的欣慰和赞许:“应教授?很好。她是国内犯罪心理学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眼光独到,治学严谨,要求极高。你能有勇气挑战她的门槛,爸为你骄傲。行,那报考目标就定华夏公安大学。12月的全国研究生统考,时间不多了,必须全力以赴!”
他话锋一转,提醒女儿:“不过,队里的工作也不能松懈。你现在是骨干,手头的案子要处理好,更要考虑好交接和传承,别留下尾巴让人诟病。”
姜凌感觉一块压在心头许久的大石缓缓落地,未来的路径瞬间清晰起来,一种久违的笃定感充盈心间。
“我明白。我们组的李振良您也见过,踏实稳重,基本功扎实,就是大局观和独立指挥经验还欠缺些。我打算接下来重点带带他,把一些复杂案子的分析思路和指挥协调要点多交给他实践。等我将来在职读研的时候,他应该能撑起小组长的担子。”
“嗯,李振良是个好苗子,你眼光不错,好好培养。”林卫东的声音温和下来,“那就这样,抓紧时间复习。有什么需要,随时给家里打电话。”
放下听筒,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风摇枯枝的呜咽。
姜凌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
深造的决定,像一道强光,驱散了因金手指消退而弥漫的迷雾,为她指明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攀登高峰的道路。
姜凌打算报考应璇玑教授研究生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关系亲近的小圈子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先咋呼起来的是梁九善。
这个充满活力、对姜凌有着近乎崇拜情结的少年,一听到“京都”、“公安大学”几个字,眼睛瞬间亮得惊人。
“凌姐要去京都读书了?”梁九善兴奋得跳了起来,“太好了!我也一定要考上京都的大学,到时候周末就去找她,给她当保镖!”
少年人的热情带着不顾一切的热度,仿佛京都大学就在眼前,唾手可得。
反应最为强烈的,却是应松茂。
他虽然人在岳州,但却一直和姜凌通信,保持着对她的关注。听到这个消息,他先是愣了一下,待反应过来之后,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瞬间席卷了应松茂,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咧开,几乎要咧到耳根。
姜凌要读我姑姑的研究生?这真是……太好了!
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就仿佛,只要姜凌读了自家姑姑的研究生,他与姜凌的关系便能更深一步。
通信了这么长时间,总感觉姜凌对他尊敬有余、亲密不足,现在这个消息无形中给了应松茂一丝希望:从同事到师妹,更加亲近了,是不是?
应松茂搓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两步,然后猛地站定,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拉开抽屉翻找信纸和钢笔。铺开带着淡淡墨香的信纸,他提笔就写,笔尖在纸上划出急促而有力的沙沙声。字迹比平时更加飞扬跋扈,透着按捺不住的雀跃:
“亲爱的姑姑:
展信佳。许久未见,侄儿松茂甚是想念。今有一件喜事,迫不及待要与您分享。我曾经就职的晏城市局刑侦支队,有一位惊才绝艳的女刑警,名叫姜凌。她能力超群,思维缜密,屡破奇案,尤其在对犯罪心理的洞察和分析上,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与直觉。其业务水平之高、为人之正直、求知之热忱,实乃侄儿生平仅见!
侄儿深知姑姑您求贤若渴,致力于推动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与实战之结合。今姜凌同志立志报考您门下研究生,实乃珠联璧合之佳话。恳请姑姑在考试及未来学业中,对姜凌多加关照,不吝赐教,倾囊相授。此乃国家公安事业之幸,亦是我应家之荣光。侄儿在岳州翘首以盼姑姑佳音!”
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跳舞,力透纸背。
应松茂反复读了两遍,满意地折好信纸,郑重地塞进信封,贴上邮票,寄了出去。
他仿佛已经看到姜凌在姑姑门下大放异彩,而自己作为引荐人和“自己人”,与她的关系更进一步。姜凌与自己之种那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也将因为姑姑这个纽带的存在,逐渐消散。
而在晏城的姜凌,并不知晓应松茂写了这封信。
时间在紧张的复习和日常的案件处理中悄然滑过。
日历翻到十一月下旬,一场酝酿已久的强冷空气如同出闸猛兽,席卷了整个晏城。气温断崖式下跌,铅灰色的厚重云层低低压在城头,酝酿着一场规模空前的秋末暴雨。
11月23日,深夜。
轰——
一道惨白的、扭曲如树根的闪电,骤然撕裂了晏城城北沉寂如墨的夜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天地都劈开的炸雷,整座城市似乎都在雷声中颤抖了一下。
几乎就在雷声炸响的同一刹那,另一种更尖锐、更凄厉、穿透力更强的声音,撕裂了密集的雨幕,由远及近,疯狂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是消防车的警笛!不止一辆。
尖锐的笛音在狂风暴雨中交织成一片令人心悸的死亡交响。
位于城北工业区边缘,靠近老货运铁路线的“兴隆建材仓库”,此刻已化作一片烈焰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