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良尝试着将犯罪动机拆分成两条线。
“首先, 我们假设纵火是为了谋杀范国平。”
刘浩然第一个举手反驳:“不可能。范国平在值班室,位置相对独立偏僻。如果凶手的主要目标就是杀他,有更直接、更隐蔽的方式, 比如潜入值班室行凶, 何必大费周章放火烧整个仓库?动静太大, 风险太高。而且,多个起火点集中在仓库主体区域,值班室更像是被波及的池鱼。”
李振良看向刘浩然:“浩然说得对,我也觉得凶手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人。”
说完,李振良伸出手指, 在手绘仓库平面图上指点着:“你们看。凶手选择在范国平可能吃饭或刚吃完的时候动手,应该是认为这个时间点范国平的警惕性比较大, 这说明凶手很了解范国平。他利用这个时间点快速点火,然后离开。他可能认为值班室是砖石结构,相对安全。又或者,他潜意识里根本不在乎里面的人死活, 只关心火能不能烧起来、烧得够不够大。”
李振良一口气说到这里,下意识地看向姜凌, 用目光征询着她的意见。
姜凌微微颔首:“很好, 继续。”
得到姜凌的鼓励,李振良在白板上写下“定性质”三个大字:“排除谋杀动机后, 接下来我们分析凶手的纵火动机。”
一直在自学犯罪心理学的刘浩然接过他的话头:“纵火动机一般是报复,比如凶手在仓库工作, 曾经受过冤枉或者委屈,愤怒之下决定一烧了之。”
姜凌欠了欠身:“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纵火报复,凶手享受的是纵火行为本身带来的强烈刺激和掌控感, 火焰的破坏力让他感受到一种扭曲的力量。”
李振良眼睛一亮:“对对对,范国平的死只是一种附带的结果。”
刘浩然翻开他做的笔记:“多个起火点、使用助燃剂制造猛烈火势,这些行为都指向凶手通过纵火获得心理满足,通常与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和无力感有关。”
李振良咧嘴一笑:“浩然,最近学了不少新知识嘛!”
刘浩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个,组长要考研,我也不好落后嘛,就找了点专业书看。”
姜凌对刘浩然的理论补充表示认可:“浩然说得对,这就引出了我们画像的核心特征。良子,我说,你来记重点。”
李振良“嗯”了一声,拿起黑色马克笔,认真聆听着姜凌所说的话,并摘取重点记录在白板上。
姜凌开始给这名纵火犯进行心理画像。
“第一,内心极度压抑、自卑。一般长期处于被忽视、被欺凌或极度缺乏成就感的境地,现实世界中,他可能是一个隐形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充满无力感。”
“第二,缺乏掌控力。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掌控局面,无法有效表达愤怒或反抗。”
刘浩然摇头叹息:“唉!纵火,其实是一种无能者的宣泄。”
犯罪心理学对纵火犯有过详细的心理分析,这类人通常习惯通过纵火获取“力量感”与“存在感”。因为火焰有着巨大破坏力,能够瞬间改变环境,这会给他带来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掌控感和影响力。看着火焰升腾,他感受到一种扭曲的“强大”和“宣泄”,这是他证明自己“存在”甚至“重要”的唯一方式。
姜凌看向李振良:“定了性质,接下来可以定范围了。”
李振良深吸一口气,一边整理着思路一边慢慢将心中所想清晰地说出来:“第一,重点排查仓库所有内部员工,注意组长你刚才所提到的内心极度压抑、自卑,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受过欺负的人,还有那些近期工作或生活遭遇重大挫折,比如被克扣工资、受到不公正对待、失恋、家庭变故等,情绪明显低落或异常的。”
姜凌补充了一句:“尤其注意有纵火前科或对火表现出异常兴趣的,像喜欢玩火、谈论火灾、看相关电影的人。”
“好,我知道了。”李振良应了一声,继续顺着自己思路往下说,“第二,排查近期,尤其是近三个月离职的员工,重点是被开除、与工头、老板有矛盾、或与范国平有过不愉快的。了解他们离职的原因、近期动向和情绪状态。”
说到这里,李振良停了下来。
他刚才分析的两点,从报复泄愤这两个犯罪动机出发,应该已经比较全面了吧?
姜凌等了一会,询问道:“良子,你说完了吗?”
李振良道:“组长,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姜凌看向刘浩然、周伟:“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如果她明年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至少第一年需要脱产学习,到时候心理画像小组只剩下李振良他们三个人,得抓紧时间让他们摆脱对自己的依赖,快速成长起来。
刘浩然沉思片刻,敏锐地抓住了一个漏洞:“我补充一点,现场不是说起火时范国平正在吃饭,或者刚吃完不久吗?范国平那么晚还在吃饭,这不合常理。可以深入调查一下谁在案发前与范国平有过接触,尤其是可能导致他延迟吃饭或放松警惕的人。”
“非常好。”姜凌示意李振良记下这一点。
周伟也站了起来:“我也补充一点,我们应该查清助燃剂的领取、使用和保管情况。是谁负责?最近是否有异常丢失?谁有机会接触到?另外,也要对案发当晚所有仓库员工及附近人员的行踪进行详细核实,寻找不在场证明的漏洞。”
虽然是常规性的排查重点,但对于组员们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回应,姜凌还是很开心的。
“大家说得很好。那么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对凶手进行画像。”这一点,是目前组员们并不擅长的领域,姜凌特地放慢了语速。
李振良飞快地在白板上画出表格,表格栏中标注出性别、年龄、身高、体型……等一系列生理特征。
姜凌问:“第一,纵火犯的性别。”
刘浩然反应最快:“我觉得是男性,但不知道依据是什么。”
姜凌微笑:“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纵火行为往往与攻击性、破坏欲、对力量感的追求等特质关联,这些特质在犯罪统计中,男性表现更为突出。”
“嘻,我猜对了!”刘浩然咧嘴一笑,看向李振良、周伟的眼神里带着一丝自豪感。
姜凌道:“本案选择在深夜、暴雨环境下实施,涉及搬运助燃剂、设置多个起火点、破坏门锁等行为,需要一定的体能、胆量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更符合男性角色的行为特征。”
李振良恍然,连连点头:“对对对,到底是组长,一说就透!”
刘浩然不懂就问:“那请问,女性遇到欺凌,采取的报复方式大多是什么?这样我们在以后进行嫌疑人画像时可以更为准确一些。”
姜凌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一口气都灌进组员们的脑子里去:“从犯罪学角度看,女性报复行为确实与男性有显著差异。男性倾向直接暴力,比如肢体冲突、纵火、破坏财物,而女性更倾向非直接对抗方式。”
“女性更擅长利用人际关系网络,如散布谣言、社交孤立、曝光隐私。或者通过第三方实施报复,教唆犯罪、利用制度手段进行诬告、恶意投诉等。”
想到前世自己在女子监狱接触过的案例,姜凌的心情不自觉地变得沉重,同样身为女性,对女性被伤害、女性犯罪总会多一分感同身受的痛苦。
“另外,女性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式报复,当长期压抑爆发时,她们会通过伤害子女或自残式报复。她们以为伤害自己、伤害子女,就是对欺凌者核心利益的损伤,其实……”
想到那些遭遇出轨、家暴的女性,因为力量悬殊不敢反抗丈夫,转向虐待子女、自残,甚至自杀的案例,姜凌心中一酸,不愿意再继续说下去。
李振良赶紧转移话题:“那个,我听说,女性投毒的比例比较高。”
毕竟,“大郎,喝药”这个故事经典流传。
姜凌点了点头:“没错,相比男性直接的打砸,女性可能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如偷偷损坏对方珍视的物品,包括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以及在食物中做手脚,加大量盐、泻药,极端情况甚至投毒。”
李振良感觉自己收获很大。
果然,组长就是组长,听君一席话,如读十年书啊。
李振良在表格中“性别”那一栏中郑重填下一个字——“男”,再看向姜凌:“那年龄呢?”
姜凌反问他:“你觉得呢?”
李振良尝试用姜凌的思考方式进行分析:“三个起火点,燃烧时间接近,还要搬运助燃剂,实施过程需要一定的体力,因此我推测他是名青壮年,年龄范围可能在18-35岁之间,如果再缩小一点范围的话,我倾向于20-30岁。”
姜凌提醒他:“还可以从作案手法来推测凶手的心理成熟度。”
刘浩然整个人都融入到这种“边学边练”的状态中,头脑转得飞快,迅速接过话来:“纵火犯能够多点放火,还知道使用助燃剂,明显行事很有计划性。这说明他年龄不会太小,青少年一般行事更冲动、手法更简单。年龄太大的人,体力、冒险精神下降,不会轻易纵火。所以,我支持良子的分析结论。”
周伟补充道:“心理画像指向被忽视、被欺凌的社会地位,这更常见于刚进入社会的打工者,他们处于职场底层,通常为青壮年群体。另外,在仓库环境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也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力。”
姜凌肯定了大家的分析结论:“青壮年群体,没错。”前世犯罪档案的模糊记忆在提醒着姜凌,这场大火的凶手,还只是初犯,应该年龄不算太大。20-30岁之间的推断,是合理的。
李振良来了精神,在年龄档填下三个字“青壮年”之后,指着身高与体型这一栏说:“现场来看,门锁破坏痕迹由消防员造成,还有凶手选择纵火这种不需要正面冲突、却能造成巨大破坏的方式,因此……”
停顿片刻之后,李振良道:“我推测凶手个子不高、体格不强壮。以前我们抓过的樊虎,大家还记得不?他力气大、体格壮硕,他报复的方式就是暴力,而不是纵火。一个习惯于躲避直接的肢体冲突、倾向于使用纵火方式泄愤的人,绝不可能是樊虎那样的人。”
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在点头。
刘浩然:“对,良子分析得很对。”
周伟:“没错,在体力劳动环境中,个子矮小、体格不强壮,往往会导致被欺凌。”
姜凌:“挺好,继续。”
李振良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填写完身高与体型特征之后,他看着外貌这一栏发起了呆,半天之后苦笑道:“这个,就有点难了。洛云琛那凭空画像的本事,我真没有。”
姜凌鼓励他:“虽然难以精确推断具体五官,但可以根据心理特点推测整体气质和状态特征嘛。你想一想,长期压抑、自卑、缺乏存在感的人,其外貌气质通常会是什么样的?”
刘浩然试探着说:“佝偻、含胸、低头?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显得有些畏畏缩缩?”
姜凌“嗯”了一声,“挺好,继续。”
李振良也来了灵感:“表情比较木讷,不敢与人对视,在非工作必要情况下,可能显得沉默寡言、面无表情?”
周伟也加入了讨论:“作为仓库工人或类似体力劳动者,外貌上可能带有职业痕迹。皮肤因户外或灰尘环境略显粗糙黝黑,手部有老茧,穿着工作服或廉价的便服。”
李振良一拍巴掌,总结道:“那我们就提醒侦查员,在走访排查时注意青壮年群体中,是否有身材特别矮小或瘦弱、平时沉默寡言、存在感低、甚至被大家开玩笑或忽视的对象。另外,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询问近期有没有情绪低落、突然请假、行为怪异等,是否与人结怨,是否在工作中被批评、被克扣工资。”
周伟偏好地理空间分析,对李振良说:“考虑纵火犯小个子、瘦弱体型的行动特点,我等下再根据起火点位置、细化一下仓库内部路径,看看他们更熟悉或倾向于利用哪些隐蔽、狭窄的通道。这样勘查范围也可以缩小一点,便于发现其他证据。”
心理画像小组的任务,更多是技术支持,而非现场侦查。
刘浩然也开始给自己下任务:“那我继续分析纵火犯的心理痕迹,比如案发前是否异常关注火灾新闻?是否对火焰表现出异样兴趣?案发后是否异常沉默或反而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轻松?是否可能返回现场附近观察?毕竟,观火癖是纵火者常见特征。了解这些之后,我来制定审讯策略,争取突破此类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见组员们都这么积极,李振良也不甘示弱:“行,那我来写心理画像报告,把我们定性质、定范围、定脸谱的过程总结成文,交给范队,这样他们进行排查时能够更快锁定嫌疑人。”
姜凌全程保持微笑。
心理画像的价值,正在于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动机,转化为清晰明了的侦查路径。
伙伴们在快速成长,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