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豆浆

六月的清晨, 阳光已经带着点灼人的热度,懒洋洋地铺在平安里坑洼的水泥路面上。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混杂着厨房油烟、蜂窝煤燃烧的味道。

一夜好梦的姜凌吃过母亲煮的青菜鸡蛋面,走出了楼栋。

和母亲聊过爱情、婚姻的话题之后, 姜凌感觉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要不要恋爱, 会不会结婚。

一切随缘。

遇到了, 喜欢了,那就勇敢地去爱、去尝试、去体验。

要是没有遇到,没有喜欢的人,那也不勉强自己,一个人过也不错。

经过对面楼栋的早餐摊, 姜凌的目光停驻了几秒。

这个早餐摊母亲很喜欢,隔三岔五会从这里买豆浆、油条回家。母亲说过, 刘婶家的豆浆比自己家做的还要浓郁丝滑,还曾经开玩笑说她们家肯定是有什么秘方。

刘婶一如既往地热情招呼着所有新老顾客,炸油条的大锅前,依旧排着长队。有的在催促, 有的在聊天,很温馨、很热闹。

姜凌想到了昨天和街道办领导吵架的徐大爷。

虽然平安里社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但不得不说, 这里人情味十足,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快乐地活着。

走出社区, 过了马路,就到了单位。

姜凌刚一进办公室, 便收到通知:全体专案组成员,开会。

李振良挤眉弄眼:“是庆功会,是不是?”

刘浩然兴奋地整了整衣服:“肯定是。”

周伟相对沉稳一点:“虽说耿卫华招供了,但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现在庆功,太早了吧?”

姜凌拿起笔记本,带领整个小组前往三号会议室,这里也是6·15雨夜杀人案专案组的临时指挥部。

窗外阳光正好,穿过玻璃,照亮了整个会议室。

长长的会议桌、会议桌后面两排座位坐满了人。

专案组所有成员,从秦铁山、雷骁、范威这些核心骨干,到姜凌、洛云琛、李振良、苏心婉、周伟、刘浩然这些年轻面孔,再到外围摸排、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的每一位参与者,济济一堂。

气氛肃穆中带着一种大功告成的昂扬。

主位上,秦铁山端坐着。他比案发时显得更清瘦了些,眼袋深刻,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闪烁着洞悉世事的睿智和尘埃落定后的欣慰。

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手边的搪瓷茶杯里泡着浓浓的绿茶。今天,他破天荒地没有抽烟,只是用指节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沉稳的节奏。

“同志们!”听完所有汇报,秦铁山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瞬间让嘈杂的会议室安静下来。

“6.15雨夜杀人案,在全体专案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六天,成功告破。六天,凶手落网,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代表市局党委,代表专案组,也代表晏市的老百姓,向大家说一声:辛苦了。”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激动。

秦铁山抬手示意安静,掌声才渐渐平息。

“案子破了,但我们的工作还没完。”秦铁山的神情转为严肃,“今天这个会,并不是庆功会,而是总结会、反思会。成绩要讲透,问题更要看清,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他目光扫过全场:“首先,成功经验在哪里?我看,核心就是八个字——大胆创新,理论指导!”

说到这里,秦铁山顿了顿,目光精准地投向坐在中排的姜凌。

“这个案子,初期我们走了弯路,差点陷入人海战术的困局。是姜凌提出的三定侦查法,定性质、定方向、定脸谱,为案件侦查指明方向、锁定范围。这不是纸上谈兵,是实打实地理论指导实践。”

秦铁山的目光又转向洛云琛:“洛云琛那幅雨夜背影图,在没有清晰面容的条件下,采用专业的刑侦画像技术,画出了凶手的体型特征与关键细节,为进一步缩小嫌疑人筛查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秦铁山的声音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姜凌、洛云琛虽然刚刚调来咱们支队,但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坚持的勇气,证明了刑侦理论、新技术的价值,干得漂亮!”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姜凌和洛云琛在众人的目光中站起身,庄重敬礼,眼神坚定。

“当然,”秦铁山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所有在座的人,“功劳,绝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雷骁坐镇指挥,协调各方,攻坚克难;范威带着摸排组的兄弟们,用铁脚板踏遍周边六平方公里区域,筛出了关键信息;技术队的同志在物证匮乏的条件下,锁定了死者指甲缝里的蓝布纤维;还有每一位坚守观察点的、熬夜分析数据的、提供后勤保障的同志。正是因为有你们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咱们专案组才能创造出六天破杀人案的奇迹。这块硬骨头,是大家一起啃下来的!”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饱含真情,让每一个在座的人都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掌声更加热烈,许多人眼眶微热。

“其次,问题与不足,也必须正视!” 秦铁山的语气变得凝重。

“第一,初期对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存在轻视甚至排斥,这一点我要深刻检讨。老经验是财富,但不能成为绊脚石。时代在进步啊,同志们,咱们搞刑侦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二,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还有提升空间。画像组和摸排组前期因为我的安排,沟通不充分,造成了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以后,要建立更高效的联动机制。”

“第三,技术瓶颈依然突出。纤维比对速度慢,监控手段匮乏,这也提醒我们,硬件投入和技术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秦铁山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撑在桌面上:“同志们,这个案子,是我退休前,经手的最后一个大案了。”

这句话一出,底下嗡嗡议论声响了起来。

“老秦要退居二线了?”

“还不到退休年龄呢,老秦舍得退下来?”

“老秦要是下了,谁上?”

秦铁山环视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不舍,有欣慰,更有沉甸甸的托付。

“我秦铁山,干了一辈子刑警,破过不少案子,也吃过不少亏。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刑侦破案,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和对真相、对正义的追求!”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姜凌、洛云琛等年轻刑警的身上:“看到你们,我就看到了希望。你们有知识、有想法、有冲劲。不要怕犯错,不要怕质疑,大胆地去闯、去试。未来,是你们的!”

他又看向雷骁、范威等中生代骨干:“你们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经验丰富,年富力强,要敢于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要当好引路人,做好铺路石!”

最后,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同志们,警察的职责是什么?是守护!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嘱托的力度:

“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雷霆手段;希望你们,永远怀揣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希望你们,永远坚守对刑侦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永远要把刑侦这把尖刀,磨得更快,擦得更亮。要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极致的寂静。

随即,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爆发,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对成功破案的庆贺,是对秦铁山这位老刑警的崇高敬意,更是对使命与责任的庄严承诺。

秦铁山看着眼前一张张激动的脸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花白的鬓角上,也洒在会议室里每一位为正义而战的刑警身上。

一个时代即将落幕,但薪火相传,守护这座城市安宁与光明的征程,永不止息。

回到办公室,姜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她没有想到,秦铁山心胸如此宽广。

虽然第一次会议上强势驳斥了自己,但却很快就意识到问题,在总结大会上高度肯定了自己,肯定了三定侦查法的价值。

姜凌觉得自己很幸运。

有家人支持,有领导扶持,有同事配合,未来事业一片光明啊。

这么一想,姜凌感觉浑身上下充满力量,恨不得立刻投入下一个案子,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什么谈不谈恋爱、结不结婚。

就在这时。

“呜哇——呜哇——呜哇——”

尖锐、急促、撕心裂肺的救护车鸣叫声响起,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惊了一下。听这声音,离公安局很近。

李振良反应最快,立马趴在窗台往外看。

他忽然叫了起来:“组长,组长,平安里出事了。”

姜凌立刻站起,快步来到窗边,抬头张望。

一辆救护车正开进社区大门,往西边飞奔,自家楼栋附近,正围着一大堆人。

眼前的景象让姜凌瞬间僵在原地,浑身的血液似乎都凝固了。

出了什么事?不会是妈妈出事了吧?

想到单独一人在家的妈妈,姜凌忙冲到电话机旁拔打家里座机。

嘟……嘟……

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

“喂?”

听到话筒那边传来肖文娟的声音,姜凌一颗急速跳动的心这才慢了下来,全身冷凝住的血液突然开始流动。

直到这个时候,姜凌才开始后怕。

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如果遇到点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

姜凌急切地问:“妈,你没事吧?”

肖文娟的声音很温柔:“我没事。我刚在厨房看到,楼下有救护车过来,好像是早餐摊子那边出事了。”

姜凌嘱咐道:“人多的地方你莫去,就在家里等着,我去看看。你等我电话啊。”

肖文娟“嗯”了一声,“好,那我先不出门买菜了。”

姜凌放下电话便往外跑。

李振良、刘浩然、周伟三个人紧跟在她身后。

刚走到楼梯间,便听到了雷骁的大嗓门。

“一大队!集合!出现场!” 队长雷骁的吼声像炸雷,瞬间点燃了一大队的紧急气氛。

一群人三步并做两步地冲下楼梯,从姜凌他们身边风一般闪过。

不到三分钟,姜凌刚刚赶到自家楼栋底下,三辆警车已呼啸着冲出市局大门,直奔仅一街之隔的案发地。

早上姜凌看着还井然有序、弥漫着食物香气的早餐摊点,此刻已是一片混乱狼藉。

几张油腻腻的小方桌被掀翻在地,粗瓷碗的碎片、金黄的油条、雪白的豆浆,泼洒得到处都是,混合着泥土,形成一片片污浊狼藉的痕迹。

地上能看到几滩刺目的、令人作呕的呕吐物残秽。

人群像受惊的蚁群一样,紧紧围拢着那个小小的摊位核心。

有捂着肚子、脸色惨白、痛苦呻吟的食客;

有惊慌失措、哭喊着试图扶起倒地亲人的家属;

更多是伸长脖子、脸上写满惊恐与茫然、窃窃私语的围观者。

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痛苦的呻吟、惊恐的尖叫、焦急的询问、无措的哭泣……汇成一片令人头皮发麻的喧嚣漩涡。

老板娘刘婶瘫坐在一片狼藉之中,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完整的声音。她那张总是带着和气生财笑容的脸,此刻煞白如纸,眼神空洞,布满老茧的手无力地抓着一块抹布。

刘婶的丈夫老李,那个总是在案板后沉默寡言和面、打下手的男人,正徒劳地试图扶起一个蜷缩在地上抽搐的老人,他的脸上混杂着恐惧、绝望和难以置信。

姜凌的目光瞬间锁定了那个在地上痛苦抽搐的老人——是刘大爷,那个昨天在社区银杏树下温和劝解徐老头的温和老人。

此刻的他,全无当日的平和,身体扭曲着,口角甚至溢出可疑的白沫,生命的气息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他身上抽离。

食物中毒?

一时之间,一股寒意自姜凌的脚底升起,一直传导到头顶,让姜凌全身发麻。

幸好今天早上做的是青菜鸡蛋面,如果母亲买的是她家的豆浆……

李振良关切地问:“怎么了?你没事吧?”

姜凌这才回过神来,哑声道:“我没事。看来是集体中毒了,不知道是食物变质,还是有人投毒。”

刺耳的警笛声越来越近,一辆蓝白相间的警车猛地一个急刹,轮胎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尖叫,停在人群外围。

车门“嘭”地打开,雷骁带着几名身穿制服的刑警跳下车,一边大声维持秩序,一边拨开混乱的人群,迅速向中心现场跑去。

空气中,原本诱人的豆浆醇香、油条的焦香,此刻被呕吐物的酸腐气、人群散发的汗味和恐慌气息所覆盖。

先期抵达的派出所民警已拉起警戒线。

雷骁带人一到,立刻接手指挥。警戒范围被扩大,现场所有物品,包括倾倒的桌椅、破碎的碗碟、残留的食物、呕吐物、摊位的案板、油锅、装豆浆的大桶……都被严密保护,禁止任何人触碰。

救护车已将包括刘大爷在内的多名中毒者紧急送往最近的市第二人民医院。

症状最重的刘大爷在抬上担架时已陷入昏迷,生命体征微弱。

其他症状较轻的居民也被要求前往医院检查。

无关围观群众被疏散,但依然有不少人围在现场悄悄议论着,神情间是掩不住的恐慌。

技术中队的法医和技术员戴着口罩、手套,开始细致地勘查现场,提取呕吐物、食物残渣、容器残留物等关键物证,并进行初步拍照固定。

雷骁亲自带人对惊魂未定的刘婶夫妇进行初步询问,了解早餐制作流程、食材来源、有无异常情况、有无与人结怨等关键信息。

刘婶本名刘美凤,哭得几乎虚脱,语无伦次,反复强调自己“干干净净”、“从来没害过人”。

刘婶的丈夫老李叫李国富,表现相对镇定一点,但同样一脸绝望。

结合现场混乱情况、多人出现中毒症状,法医初步判断符合剧毒中毒特征。雷骁在向上级领导简短汇报后,初步将案件定性为6·24平安里社区重大投毒案。

因为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尤其还发生在公安局正对面,挑衅意味十足,局里高度重视,成立专案组,由一大队雷骁任组长,限期破案。

回到局里,一大队办公室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初步的现场勘查报告和医院反馈陆续汇总,确认毒物为剧毒鼠药“□□”,中毒人数共七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刘乐生刘大爷情况最危重,仍在抢救。

投毒点锁定在刘美凤那个装着自制“秘方”的布袋子,那里残留物的中毒物浓度最高。

秦铁山已经决定退居二线,这一个案子便是对他的接班人雷骁的考验。

这个案子破了,那雷骁升刑侦支队队长便是板上钉钉;

如果案子破不了,那局领导会慎重考虑。

以姜凌为组长的犯罪心理画像小组、以洛云琛为组长的刑侦画像小组再一次被拉进了专案组。

一上午都在整理现场、询问当事人,直到下午三点半,专案组第一次碰头会才在一大队办公室里召开。

范威先对案件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是作案时间的确定。

据刘美凤说,她的豆浆之所以醇厚丝滑,是因为她在熬煮之后,会在豆浆里添加豆粉的缘故,那个被认定为投毒点的布袋子,就是她装豆粉用的。

豆粉袋在前一天,也就是6月23日收摊后,大约晚上7点左右,放入摊位下方带锁的矮柜。她今天早上,也就是案发的6月24日清晨4点到摊位开始备料,煮豆浆时加入豆粉。

因为投毒行为必须在毒物混入豆粉袋之后生效之前发生,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作案时间6月23日晚上7点至6月24日凌晨4点。

雷骁点了点头:“嗯,那就重点排查此时间段内出现在摊位附近的可疑人员及活动。”

范威开始分析作案地点与目标:“投毒者能够精准投毒点在秘方豆粉袋内,这说明投毒者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投毒者很熟悉刘美凤煮豆浆的操作流程和习惯,还知道她使用豆粉,并且知道豆粉袋的存放位置。”

“第二,投毒者能接触到那个存放豆粉袋的矮柜。经检查,矮柜锁头完好,但柜门缝隙较宽,有可能可以通过某种工具投放,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技术验证。”

“第三,投毒者很了解摊位的物理环境,可以利用周边遮挡物来掩藏行迹。因为我们初步询问了一下周边居民,没有人注意到案发时间段有什么可疑人员。”

听完范威的简要汇报与初步分析,会场忽然安静下来。

群体中毒,是私人恩怨,还是社会性报复?动机不明,中毒者众多,这个案子不好查啊。

关键是,头绪太多。

如果是私人恩怨,那中毒的、经常光顾早餐摊的顾客都有可能是被报复的对象,这么多人的社会关系,怎么查?

如果是社会性报复,那投毒者就是要通过制造大规模恐慌、伤害或死亡来“惩罚”社会,又或者是想引起社会大众对其诉求的关注。

这种案子通常手段隐蔽、动机抽象,可以说超出常人的理解范畴,除非对方主动跳出来,否则很难破案。

雷骁站在黑板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他手里捏着粉笔,想起了今天上午才被秦队夸奖的、由姜凌整理完善的三定侦查法。

秦队不是说了吗?要重视理论指导、大胆创新。

前面几次都是听姜凌说,这一回雷骁决定试着用用。

雷骁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定侦查法”这五个大字。

姜凌与组员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眼里都写着大大的惊叹号。

姜凌真的很开心,她的方法终于被重视、被应用了。

组员们则有点小骄傲:瞧瞧!雷队也开始用咱们组长教过的方法了。

雷骁看向姜凌。

姜凌微笑颔首。

雷骁开始分析:“姜凌说过很多次的三定侦查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定性质、定范围、定脸谱。”

“首先,是犯罪动机。凶手为什么要采用投毒的方式,无差别地对早餐摊食客下毒?”

底下有人说:“报复吧。”

雷骁抬手指了指这个说话的人:“很好,那这个报复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个群体?”

范威站了起来:“目前的七名中毒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有明显共性,我个人倾向,这是无差别报复社会。”

有人举手发言:“有没有可能,是针对早餐摊主的呢?比如说同行看刘美凤家生意太好,所以故意投毒报复?”

雷骁在黑板上写下“犯罪动机”这四个字,然后在右侧画了个大括弧,然后并排写下“报复社会”、“报复早餐摊主”两行小字。

被大家积极发言的氛围影响,刘浩然也有点技痒,举手道:“也有可能,是报复小区里爱喝刘美凤家豆浆的某个人,比如那个中毒最深的刘大爷。凶手知道这个人每天都会喝豆浆,所以故意下毒。至于其他人会不会中毒,他不在意,正好可以掩盖他的杀人目的。”

于是,黑板上犯罪动机又多了一条:报复个人。

雷骁看着黑板上写下的三条犯罪动机,雷骁不由得苦笑。

以前看姜凌上来先定性质,以为很简单,没想到他第一次用,一下子就冒出来三条。

唉!难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