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认可了姜凌的说法:“也对, 这种事情肯定是越早发现越好。”
停顿片刻之后,袁毅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你闻到特殊气味,这只能说明他吸毒, 并不能说明他认识玉华啊。你说他俩关系匪浅, 怎么看出来的?”
姜凌道:“我那不是诈了他一下吗?”
袁毅这才想起, 当时姜凌走到长椅前,面对抬起头来的陈暮,她曾问过一句:你来看应玉华?
姜凌解释:“他当时的反应很可疑,肌肉僵硬,眼神呆滞, 这是一种冻结反应。人只有遇到危险时,才会出现这种反应。”
袁毅经常与人贩子打交道, 审讯过无数罪犯,当然知道冻结反应的存在,也明了审讯时出现冻结反应代表什么。。
电话那头传来“啪!”地一声,紧接着是袁毅带着怒火的声音:“这小子嘴真严!他明明认得玉华, 为什么要瞒着?可恶!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负责做记录的周伟飞快地在本子上写着,刘浩然则用钦佩的眼神看着姜凌, 如果不是姜凌在打电话, 他恐怕早就马屁滚滚了。
刚才刘浩然也有袁毅类似的疑惑,但听姜凌解释完, 不由得眼前豁然开朗。
随时对身边可疑人物保持警惕,适当时候诈一诈观察对方反应, 这一招将来在社区巡逻的时候可以用上。
姜凌问:“准备怎么处理陈暮?”
袁毅现在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痛打陈暮一顿。
他比应松茂大几岁,小时候和他一起在家属院里玩耍的时候,玉华总在一旁乖乖地看着。化工厂家属院里的男孩子都被父母警告过, 不许欺负玉华。
在袁毅心目里,乖巧可爱的应玉华就如同自己的妹妹一样。现在听说玉华竟然和一个吸毒人员有染,怎么不叫他气愤填膺?
袁毅咬着牙说:“我们在他身上没有发现毒品,初犯一般拘留几天,再送他接受社区戒毒。”
姜凌冷声道:“别。社区戒毒对他没有用,直接送戒毒所强制戒毒吧。”
一想到陈暮被带走时的场景,姜凌便觉得心里堵得慌。
他不承认认识应玉华、否认他来医院是想探望她。但当他胳膊被反拧着,被袁毅压住半边身体时,他转身将目光投向303病房紧闭的门,那双波光荡漾的桃花眼里满满都是深深的痛苦与悔恨。
面对这么深情忧伤的眼神,应玉华哪里招架得住?
或许,他们是真的深爱过吧?
袁毅二话不说便应承了下来:“行,听你的。”
社区戒毒行动自由,强制戒毒那就不一样了。正好趁这个机会把陈暮与应玉华分开,免得害了人家好姑娘。
姜凌像听到了他心里所想一样:“让他在戒毒所里多待一段时间,不要让他接触玉华。”
姜凌在监狱里接触的吸毒人员,毒瘾不发作的时候看上去挺正常,但是一旦毒发就会变成野兽。吸毒时间越长,体内的人性越少、兽性越多。
玉华和这样的人纠缠,能有什么好结果?
这一次自杀没有成功,会不会有下一次?
应松茂是不是因为失去了妹妹,知道她与陈暮交往,由此憎恨毒贩,立志投身禁毒事业?
一想到应松茂原本的命运是英勇牺牲,姜凌的心便揪成一团。
不行!必须全力以赴,帮助应玉华,改变应松茂的命运。
袁毅当即拍着胸脯表示:“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姜凌提醒他:“最好问问他拿毒品的渠道是什么?如果能够顺藤摸瓜,说不定是大功一件。”
晏市并非边境城市,市公安局涉毒案很少,目前还没有成立缉毒大队,遇到涉毒案件一般都是由一大队或者二大队处理。
袁毅在电话里头“嗯”了一声:“行,我把这小子移交一大队,让他们好好审审。唉!你说咱们这几年对毒品严格管控,怎么还是屡禁不止?”
姜凌沉默不语。
其实原因是什么,每个警察心知肚明。
毒品的暴利,非一般人能够想象,虽说国内禁毒力度很大,但总会有毒贩为了赚钱铤而走险。
袁毅没指望姜凌回答自己这个问题。
可是他恨啊。
恨这些毒贩丧尽天良。
也恨这些吸毒人员不珍惜生命。
袁毅再叹了一口气:“陈暮这小子是我们化工厂的子弟,如果他爸妈知道他吸毒,得多难过啊。”
晏市化工厂很大,包括六个分厂,袁毅与陈暮不认识也很正常。但同为厂子弟,看到陈暮吸毒,袁毅还是感觉到痛心。
姜凌的语气稍稍柔和了一些:“多做做思想工作,如果他涉毒时间短,可能还有救。”
挂上电话之后,姜凌对一直守在身边等着她发话的三个人说:“那黑衣小子叫陈暮,是一名电器维修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平时四处打点零工,尿检阳性。虽然他说不认识应玉华,但我判断他与应玉华关系匪浅。”
李振良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我就知道你是对的!”
刘浩然也憋了半天,等姜凌电话一挂立马跟着发言:“小姜,我也相信你的判断!陈暮吸毒,与应玉华可能是恋人关系。作为警察的妹妹,应玉华肯定很自责,试图以割腕自杀来挽救他。”
姜凌点了点头:“有可能。”
从伤痕来看,应玉华是自我惩罚,但刘浩然这个思路也有道理。
用自我伤害来唤醒陈暮的良知,只可惜,上一世应玉华并没有成功。
得到肯定的刘浩然更兴奋了,搓着手问:“那我们得帮帮应队的妹妹啊。应队帮了我们那么多,是不是?”
“嗯,是啊。”李振良举双手赞同,“对啊,应队多好的人呐,不嫌弃咱们派出所小,只要喊他帮忙他都肯帮。你还记得不?当初自行车铃铛失窃案,这么小的案子,他竟然亲自过来了。”
周伟道:“应队还帮我们发了论文。”
姜凌这才想到论文的事。
当时应松茂打电话告诉她论文发表的好消息时,她正在为自己的身世发愁,就没放在心上。再一忙碌起来,还真把发论文这事儿给忘记了。
接到父亲林卫东电话的时候,他还因为论文的与夸了姜凌,这说明这篇论文在公安系统反响很大。
明明写论文、投稿这些事都是应松茂亲力亲为,但他却将第一作者的位置给了姜凌。
这些,都是应松茂无私、真诚的一面。
好人应该有好报。
想到这里,姜凌右手握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对,咱们得投桃报李。”
李振良三人同时握拳表态:“对!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要帮帮应队。”
姜凌开始分派任务:“这样,我们分三步走。”
话音未落,刘浩然已经把办公室的小黑板挂上墙,拿出粉笔对姜凌说:“小姜,你说,我来记。”
姜凌嘴角有了一丝笑意。
心理画像四人小组配合真是越来越默契,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步,当然是明天一早你们和我一起去人民医院,和应松茂的妹妹沟通交流。”
李振良问:“要准备些什么?”
姜凌想了想:“准备好纸笔,便于交流。另外,还需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
刘浩然自告奋勇:“我的字写的还不错,比较工整,而且还快,到时候就你说我写吧。”
因为面对的是名聋哑人,无法从语气、神态来判断真伪,怎么设置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姜凌努力回忆着曾经看过的那些期刊论文,忽然眼睛一亮。
——刑侦测谎技术中不就有一整套完整的问题设置思路?
刑侦测试技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快速筛选嫌疑人,排除无辜者,提高办案效率。尤其是新的刑事诉讼法出台之后,测谎技术可以在不侵犯嫌疑人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审讯和拘留,保护嫌疑人的人权,因此在刑事侦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现在还是1994年。
我国公安部门于1980年组团去国外考察刑侦测谎技术,1981年引进了一台进口的测谎仪,1991年开展测谎仪器的自主研发。如果姜凌没有记错的话,国产的第一台PG一I型测谎仪前年已经研制成功。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推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测谎技术目前还没有在全公安系统广泛应用,现在的刑侦人员依旧习惯采取传统审讯方式,觉得利用仪器进行测谎不过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没有仪器不要紧,姜凌可以通过应玉华的笔迹来进行真假判断。
想到这里,姜凌对李振良说:“良子,你抓紧时间找本关于笔迹学的书恶补一下,我们需要从笔迹学的角度来判断应玉华写的内容是真是假。”
李振良感觉到身上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压力,不过他知道姜凌这是在指点他,立马站起身来大声的说:“是!”
姜凌说:“时间紧,你先不要管那些定义、概念之类,只看对我们这一次交流有用的内容。”
李振良的脸有些发热。
说实话,工作之后李振良一直在与社区群众打交道,主要处理些邻里纠纷,琐事占据了他的时间,因此平时很少看书,专业学习有些懈怠。和姜凌搭档之后,他才有了紧迫感,总觉得自己懂的专业知识太少,怕拖了她的后腿。
这回姜凌让他看书学习,李振良感觉压力有点大。
《笔迹学》在派出所党群活动室里就摆着一本,但他平时根本没有看。那么厚一本书,一晚上看完,哪些是对交流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他完全一头雾水。
姜凌察觉到了他的窘迫,便耐心地教他:“如果字体倾斜得很厉害,代表她当时情绪激动或者不安稳。笔画深代表强调,笔画浅代表她不想提及或者刻意淡化。”
李振良的眼睛亮了起来。
姜凌道:“测谎编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所编制的问话句型必须是被试人用‘是’或‘不’”来回答。例如,可以问‘你的家是在晏市吗?’,而不能问‘你家在哪?’所以笔迹研究……”
李振良顿时茅塞顿开:“所以笔迹研究相对简单,只需要针对应玉华写出的‘是’和‘不’进行笔迹对比,这样容易总结出规律,是不是?”
姜凌点了点头:“对,就是这样。你先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和玉华沟通时要迅速对笔迹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根据真假,我们再决定后续询问些什么问题。”
李振良重重点头:“是!”
这种有人带、有人提点的感觉,让李振良宛如回到学生时期,整个人的精神都振奋了起来。
给李振良布置完任务之后,姜凌看向目光炯炯的刘浩然:“浩然,你负责拟定问题。应玉华是聋哑人,心思敏感,再加上现在身心受创,怎么问、问什么,必须谨慎再谨慎。”
刘浩然响亮回答:“是!”
周伟见还没给自己布置任务,有点着急,插了句嘴:“那我呢?我做什么?”
姜凌道:“你负责守在病房外,避免外界干扰。”
一般来说,进行测谎时对室内环境有要求。
比如:房间不能太大,六平方米即可。另外,房间还得通风良好、温度适中、光线适当。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受外界干扰。
目前应玉华还在住院,不宜挪动位置,双人病房虽然大了点,但可以用帘子形成独立、安静空间,这些都没问题。唯有不被外界干扰这一点,需要认真注意。
医生查房、护士打针、家属探望、走廊喧哗……任何一个干扰因素都可能导致交流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需要有人守在病房外。
周伟没有因为这个任务不够专业而懈怠,站起身响亮回应:“是!”
姜凌抬手往下压了压:“不用站起来,大家随意些。分配好任务之后,我们四个一起来拟定问题。”
一听到拟问题,刘浩然发表自己的意见:“讯问时我们一般从姓名、年龄这些基本信息开始,但你要求只能回答是和不,那这样问就不合适。再加上应玉华是聋哑人,心思重,咱们是不是不要太严肃?”
李振良也表示同意:“对,我们这次去是帮助应玉华,又不是审问她,个人信息直接问应队就行,一开始聊天可以选择轻松一点的话题。”
周伟提议:“要不,从天气开始?”
刘浩然附和:“对啊,可以先聊聊天气,你看我们有时候见到熟人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会说,今天天气挺热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这话匣子不就一下子打开了吗?”
姜凌摇了摇头:“最好从她喜欢的事物入手,让她降低对警察问话的抗拒感。”
喜欢的事物?李振良忽然想到了什么:“花!”
姜凌微微一笑,自己的搭档李振良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李振良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建议很好:“如果说那黑衣小子是玉华的男朋友,那他一定懂得投其所好,探望病人时带一束花,这说明玉华喜欢花呀。”
姜凌肯定地点头:“好,那问题就从花开始。”
刘浩然道:“那咱们不如带一束花过去吧?现在是四月份,鲜花店的花不少呢。”
姜凌道:“行,那买花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和大伟了,钱归我出。”
刘浩然忙道:“只是一束花而已,哪里用得着你出钱?”
姜凌态度很坚决:“应队帮了我很多,你们是和我一起去探望应队的妹妹,这买花的钱必须我来出。”说罢,她拿出五十块钱交给刘浩然。
要做团队的领导,必须有所担当。
姜凌现在有钱,当然不能让小组成员自己掏钱买花。
刘浩然没有再推辞,接过钱应了声:“好嘞,那我下午和大伟一起去买。”
姜凌叮嘱他:“买那种混合花束,颜色鲜艳、暖色调的,要让人一看就有种愉悦的感觉。”
刘浩然连连点头:“放心,我知道。风信子、郁金香、康乃馨还有玫瑰这些,让花店配一下吧。”五十块钱预算很奢华,估计还有剩的。
确定了从花朵入手之后,小组很快就把问题罗列出来。
“这花漂亮吗?”
“像红、黄、紫这样颜色的花,你喜欢吗?”
“那暖色的花像阳光,能驱散阴霾,你想要自己种一盆暖色的花吗?”
“喜欢玫瑰吗?”
“知道红玫瑰的花语是热烈的爱情吗?”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等确定下来之后便由刘浩然将这些问题全都写在一张张的卡片上,做好编号,随时取用,也可以根据回答的不同进行切换。
姜凌在旁边看着,心里美美的。自己这个小团队既团结又高效,真好。
等到这一阶段的题目设计完之后,刘浩然抬头看向姜凌:“关于花的问题问完了,那接下来我们问什么?”
姜凌胸有成竹:“等她放松下来建立起初步信任感之后,我们可以慢慢深入比较沉重的话题,比如自杀。前面我已经分析过,割腕自杀是一种自我惩罚,并不是以死亡为真实目的,那应玉华看到父母担忧、哥哥焦虑,一定会心生愧疚,只要抓住这份愧疚,就能问出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李振良三人立刻开始了第二阶段问题的设计。
“你自杀之后,周围人对你的态度有变化吗?”
“你现在对自己的未来还有期待吗?”
“要是能回到过去,你还会自杀吗?”
“你觉得家人和朋友能给你带来力量走出阴影吗?”
“有没有想过和朋友聊一下心中的痛苦?”
……
一说到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家都有些唉声叹气。
李振良问:“小姜你说,亲人的爱能不能唤醒她内心活下去的希望?”
姜凌点了点头:“能。大部分自杀被救回来的人,都没有再次自杀的勇气。虽说应玉华长期陷入痛苦纠结的状态,一时想不开自杀,但当她醒过来,看到母亲苍白的脸、父亲花白的头发,还有哥哥焦急的模样,她的内心一定会有所触动。”
人活一世,不仅只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
应玉华的人生并不完美,但她有坚定的后盾,那就是父母和哥哥的爱。
即使是个恋爱脑,死过一回也该清醒一点吧。
得到姜凌肯定的回答,李振良三个人心情总算好了一些。
刘浩然记完所有问题之后抬头再问:“接下来呢?”
姜凌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冷意:“自然是要和她聊聊那个送她白色雏菊的黑衣小子,陈暮。”
接下来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明天要问的问题整理好。
所有问题卡片都准备好了之后,李振良到党群办公室把《笔迹学》这本书抱回办公室开始读,一边读做笔记。
刘浩然则和周伟去花店买花。
姜凌则将自己的宿舍打扫了一番,准备迎接明天奶奶和妹妹的到来。虽然她没打算改变自己的人生决策,但第一次见亲人,还是要准备准备的。
第二天一早,晨光正好。
人间最美四月天,说的正是这个时候。
姜凌带着小组成员一起前往医院。
刚刚走进住院部大厅,便看到了应松茂。
应松茂应该是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守在医院,身上的警服一直没有换下来。他守了一夜不敢睡,眼底青影更深,面容有些憔悴。
“昨天晚上玉华一直在默默流泪,我问她,她什么也不说。没办法,我妈去她的房间悄悄找了找,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了这个。”
说完,应松茂递上来一个小巧的绿色塑料皮的笔记本。
应松茂抬手揉了揉眉心,轻叹一声:“我妈从来没有翻过我和妹妹的房间,这一次也是被逼得没办法。”
姜凌打开笔记本,每一页都夹着一朵朵的干花花瓣。有小雏菊,有玫瑰花,有紫罗兰、桔梗……花朵旁边用清秀的字迹记载着时间。
——从1992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94年2月,花朵颜色由纯净的白渐渐过渡到艳丽的红。
——1994年2月之后,只剩下绿色、白色的桔梗花。
小雏菊象征着纯真和希望,像春天里刚刚冒出的新芽。
紫罗兰代表着忠诚和谦逊,它的颜色虽然低调,但是香味却能持久不散。
红色玫瑰代表热烈的爱情,白色玫瑰则象征纯洁无瑕。
桔梗代表永恒的爱和无望的爱……
看到这个日记本,姜凌仿佛嗅到了恋爱的甜蜜气息。
一个叫应玉华的聋哑女孩,她的生活虽然寂静无声,但却有着别样的色彩。她的男友是个有些叛逆的年轻人,他常常带着她在山间漫步,采摘最新鲜的花朵送给她。
为了长久地保存下这份爱,她将那些花朵做成干花,夹在日记本里,认真地将约会的时间记下。
日记本的每一页都记录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干花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她的世界,也温暖了她的心房。
可是从今年2月开始,应玉华的美丽世界变了。
圣洁的爱被沾污。
她的心碎了。
那一朵朵枯萎的桔梗花,是她痛苦挣扎、无望守候的见证者。
说实话,如果没有看到今年2月之后的页面,如果不是因为陈暮吸毒,姜凌会觉得这样的爱情值得守护。
一想到陈暮这个人屡教不改,进了戒毒所强制戒毒30天依旧没有改变,被抓去坐牢两年也没有改变,甚至变本加厉,演化成了抢劫行凶,姜凌便气不打一处出。
让这小子戒毒?很难很难。
应松茂见姜凌沉默不语,小心翼翼的问:“这本子对你有用吗?”
姜凌看着应松茂,眼神清亮而坚定:“有用,现在我可以确认,玉华自杀与爱情有关。”
爱情?应松茂身体有些僵硬。
应松茂已经二十六岁,但在爱情这一块却是空白。
他很爱干净,不喜欢与外人接触,这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改也改不了。因为这一点,他的朋友并不多。
袁毅和他家住一个单元,从小玩到大,因此应松茂才能容忍他爱勾肩搭背的行为。至于其他人,应松茂都礼貌、客气,保持一定距离。
后来应松茂考入公安大学,从事物证鉴定技术,这份工作对人际交往能力没什么要求,他整天都在实验室待着,觉得挺好。
在应松茂的人生规划里,暂时还没有出现爱情两字。
现在突然听说妹妹因爱自杀,应松茂感觉脑子嗡嗡响,双脚发麻,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
——他是谁?
——他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