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死的正经吗

*

如今各地诸侯都没站稳脚跟, 还没到大混战的时候,除了上表任命官员的时候没人在乎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

等各方都站稳脚跟开始互相吞并,到时候谁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就会变得至关重要。

儒家最讲究的什么?天地君亲师。

别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天子”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后翻脸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和小皇帝打好关系没坏处。

荀小将军的目的非常明确,趁颍川现在能扛事儿的人多能让他这个一把手出门想干什么就赶紧干, 等过两年地盘大了想出去都难。

不是他想一出是一出, 而是去京城确实有正经事。

天底下没人比他更了解纸质书, 也没人比他清楚降低成本后的纸质书一旦能推广能掀起多大风波。

为了将来世家反扑的力度没那么大, 最开始的舆论风向必须得掌控在他手上。

正史上的江东小霸王已经用生命来证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真要没有铺垫就把全天下世家全得罪, 等着他的大概率也是英年早逝。

他那么好的开局,还有四个阿飘爹当外挂,最后却落得个被暗杀而亡的下场未免太仓促,为了阿飘爹们在教育界的英名也得三思而后行。

“京城有王允把持朝政, 全天下都知道荀氏和王司徒不对付,所以我这次进京不会主动和王允见面。”荀小将军满眼无辜, “但是如果王司徒主动找茬, 本将军也不能任他欺负。”

“被欺负?”戏焕顿了一下,虽然他们小将军看上去好像是怕被欺负,但是仔细琢磨琢磨怎么都感觉他才是那个去找茬的。

荀晔:“嗯呢。”

戏焕:……

其他几人:……

王允能把持朝政是因为京城被董卓祸害过后有野心有志气的全都跑了,留在京城的都不愿意和他争,这才显得他只手遮天。

要是把董卓主政时逃离京城的那些人再弄回去, 京城会乱成什么样子不好说, 但是把持朝政的绝对不可能是他王允。

早年的王允秉公为官忠贞不屈, 的确是天下难得的贤臣,现在的王司徒自持功高反复无常, 在朝堂上的威望远不如从前。

比起受欺负,他们更愿意相信他们小将军特意进京是为了欺负人。

钟繇等人刚来的时候的确担心过他们小将军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容易被糊弄,不过在颍川待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这么想了,年纪小有年纪小的优势,折腾起人来能让他们这些年纪大的完全摸不着头脑。

几个人想着颍川有他们在只要别四面八方同时来敌就出不了乱子,对他们小将军去京城的想法都没什么意见。

他们就一个问题,“将军去京城要带上温侯吗?”

上门挑衅必须得做好万全的准备,万一不小心把人惹急了造成武力冲突也得能跑掉才行。

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虽然小将军自个儿也挺能打,但是带上恶名远扬的吕奉先更有威慑力。

所以,带吗?

荀晔:……

他真的不是去找茬。

“带。”

好吧好吧,他承认他其实有点那个意思,但是找茬是顺便,主要目的还是找天子和杨太傅聊天。

还有就是,带上几张曲辕犁去讨个功劳。

荀小将军做正身子,郑重其事的将他的完整打算说给在场各位听。

他是正经人,正经的不能再正经的那种,不能才认识没多久就对他有偏见。

“诸位,我这次进京要带上工匠新造出来的曲辕犁。”

战乱从来不是造成人口锐减的最大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天灾带来的饥荒和瘟疫。

他能拥有外挂、或者说、他能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就是乱世伤亡太大,水旱蝗疫这些天灾他管不了,高产粮种他也搞不出来,但是推广改良农具也能稍微减少一点伤亡。

阿飘爹们说过培养他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话他一直都记着。

打仗打的是后勤,就算其他势力也能给粮食增产也没什么,上位者指头缝里露出来一点就能让底下的百姓日子好过点。

地方主官葛朗台附身一点都不愿意漏也没关系,献上曲辕犁后他的宣传工作也会同步跟上,到时候就让那些不管百姓死活的家伙好好体验一把“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糟心。

不,不光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他们争取把更多的百姓招揽到他们治下,让那些家伙守着空荡荡的城池哭都没地儿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不是实在过不下去谁想背井离乡?

反思反思,都反思反思。

这年头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都没见识过广告的威力,只要宣传工作做的好,接下来他们就能过上“流民多了扩大地盘,地盘大了招安流民”的好日子。

他们有把握让百姓安稳过日子,不算虚假宣传。

人口就是生产力,百姓流入带来的都是实打实的好处,这可比打仗实在的多。

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他这是上上策,顶顶好的上上上策,是被时代所局限的聪明谋臣们讨论三天三夜也琢磨不出来的上上上上上策。

而且纸质书的事情只有奉孝叔和志才叔两个人知道,其他三位只知道他们的工匠能印书,并不清楚其中的猫腻。

目前的情况纸质书只对读书人有用,薅羊毛薅的太厉害还有可能被世家大族倒打一耙,但是曲辕犁不一样,那东西放出去能活万民,有曲辕犁带来的大功德在世家大族想倒打一耙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几位先生都知道今年秋种的情况,新犁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天下百姓千千万,以朝廷的名义推广出去可以将更多的百姓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农具和造纸术印刷术不一样,造纸术印刷术可以重兵把守藏起来,农具要拿到农田里用,再怎么防备也防不住有心人打探。

与其费劲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送到天子面前过个明路。

升不升官不重要,他感觉他现在的官已经很大了,天子在心里给他记一功就行。

嗨呀,像他这么无欲无求还忠君爱民的大好人哪里找哦。

荀小将军把他的计划顺了一遍,然后两眼亮晶晶的等待谋臣们评价,“诸位以为如何?”

戏焕长出一口气,“将军聪慧,我等不及。”

几位被时代所限的聪明谋臣听的一愣一愣又一愣,愣完回神后一致决定让他们小将军平时出门也多带点亲兵随身护卫。

人怎么能机灵成这样?

荀晔看着几个人的反应,感觉好像说明白了又好像没有说明白,“所以几位听明白了吗?刚说的计划有问题吗?”

郭嘉抚掌而叹,“听明白了,没问题,大汉有将军这等旷世奇才实乃万民之幸。”

荀晔:……

听上去怪怪的,不管了,就当是在夸他。

钟繇感慨道,“这些年京城的百姓也难得能安心生活,每当各地有战事京城的粮价就会暴涨,若能将新犁推广至别处,就算只有一郡一县也能救活不知道多少人。”

毛玠也感慨万千,不过他的角度和钟繇不太一样,“如今的问题不是农具,而是百姓无法安心耕种。就拿南阳来说,袁术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即便百姓手中有趁手的农具能增产增收只怕也无心耕种。”

刘晔点头,“其他地方也一样。”

纵观整个大汉,能让百姓安稳生活的地方寥寥无几。

以前总是说边州荒凉偏僻不宜久居,如今最能安稳居住的反而是远离中原的并州幽州。

当然,他们颍川也不差。

戏焕看着几位同僚的反应,若有所思的抿了口茶。

既然都觉得他们小将军能为百姓谋得生路,那他们越过乌程侯这个豫州刺史逐渐掌控整个豫州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好的,都没意见。

乌程侯本人都没意见,其他人有意见也驳回。

会议圆满结束,荀小将军立刻去安排他的京城之旅。

虽然最终决定要带上吕大将军一起进京没法立刻出发,但是来犯的黄巾贼毫无斗志,带兵的贼头子被他们自己人坑死了几个,剩下的比起打仗更愿意投降,最新战报说对面的贼兵已经出现偷偷摸摸跑出来乞降的举动。

见多识广的吕大将军没见过这场面,初出茅庐的孙家虎崽子更没见过这场面,所以这几天的战报一封接一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遇到什么了呢。

……

汝南黄巾首领四五个,刘辟、黄邵二人手下兵力最多。

说是兵力,其实都是快要饿死才不得不落草为寇的普通百姓。

不知道刘辟和黄邵到底怎么想的,可能是被袁术忽悠瘸了,也可能是目光短浅不知天高地厚觉得吕布也不过如此,不管他们到底怎么想的,反正都死在了攻打颍阴城的时候。

都没用上吕大将军的方天画戟,城头上一拨乱箭飞射而出,冲锋的小兵没死几个,两个贼头子和身边亲信齐齐阵亡。

吕布:……

孙策:……

是他们射死的吗?

孙策不太确定。

向来冲锋在最前面的要么是精锐要么是死了主将也不会在乎的新兵,黄巾贼多是乌合之众,所以冲锋在最前面的大概率是被贼头子放弃的老弱残卒。

不是所有将领都有胆子冲锋在前,黄巾贼要是有身先士卒的将领也不会一直都是一盘散沙。

刘辟和黄邵带兵攻城,但是俩人都留在后方指挥,距离城墙还远的很,就这么被乱箭射死了?温侯亲自射箭也射不了那么远好吧?

吕布非常确定,他确实射不了那么远。

冲在最前面的贼兵都没到两百步之内,那俩贼头子更是躲的看都看不见,连看都看不见怎么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