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策略

魏阳带队的摸排工作成果显著, 厚厚几摞走访笔录堆在办公桌上。

经过细致筛选,三名最符合犯罪心理画像特征的嫌疑人已被依法传唤至局里:油漆工孙小海、保管助理葛明、搬运工王顺。他们此刻正分别坐在不同的询问室里,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心理画像小组办公室的白板上, 画像的核心特征:男性、20-30岁青壮年、矮小、瘦弱、压抑、自卑……依旧醒目。

表格旁边, 新贴上了三张嫌疑人基本信息表, 以及摸排组整理出的关键点摘要。

范威去处理其他紧急事务,将审讯前的策略制定交给了姜凌团队。

姜凌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三名嫌疑人的资料,最后落在围坐桌边的李振良、周伟和刘浩然身上。

雨停了,但窗外天色依旧阴沉。

“人带回来了, 画像锁定的目标就在眼前。”姜凌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画像只是指引方向,找到纵火的动机和证据才是关键。现在,结合摸排信息,队里给了我们任务, 要对这三个人的心理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他们的软肋, 制定针对性的审讯方案。”

姜凌看向一直在研究犯罪心理的刘浩然:“浩然, 你先说。基于画像和摸排信息,这三个人, 谁的心理状态最不稳定?”

刘浩然立刻翻开他的笔记本:“从摸排信息来看,为三名嫌疑人都符合画像的基础特征:内向、存在感低、有挫折经历。但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可能的触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便于说明, 刘浩然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向孙小海的照片与信息表。

“孙小海,23岁, 油漆工,1米58,很瘦。这是画像吻合度最高的目标。工友描述他怕见光、被训斥时死死攥拳头。这显示他自卑感极深,长期处于被压抑和可能被欺凌的状态,内心积压着巨大的愤怒和屈辱,但缺乏宣泄渠道。他的防御机制是极度的退缩和压抑,将一切负面情绪内化,这种长期的压抑就像一个不断加压的高压锅,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爆发出来。”

刘浩然顿了顿,加重语气:“他的‘触发点’可能是任何一次看似平常的、针对他个人能力或存在的羞辱性事件。比如工头又一次当众斥责他笨手笨脚、没用,或者工友一个充满嘲弄的眼神、一句‘小矮子’的玩笑。对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人来说,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很轻,但足以引爆累积的破坏欲。纵火,对他而言,可能是唯一能让他瞬间感受到强大和报复世界的方式。审讯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那根最后的稻草,引导他释放长期压抑的屈辱感,承认纵火带来的那种扭曲的掌控感。”

说到这里,李振良叹息了一声:“这个孙小海,让我想到了陈安平。他长期被PUA,孩子是他最大的软肋,当得知何美娜怀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他便控制不住的情绪。”

陈安平现在已经在周伟战友所在的和顺酒店成为大厨,生活得有滋有味,和心理画像小组成员,尤其是周伟关系很好。提到陈安平,周伟感叹了一句:“幸好我们及时介入、疏导,这才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李振良、刘浩然也都附和道:“可不是?现在他性格开朗了不少。有时候想想,如果我们没管他,说不定真的会像组长说的那样,有一天他会挥刀杀人。”

眼见得歪了楼,姜凌提醒道:“回归正题吧。”

周伟将话题带了回来:“这个孙小海,就应该像对陈安平那样安抚为主。审讯的时候可以重点问问他遇到过什么样的委屈,态度尽量温和一点。”

刘浩然点了点头,继续分析第二名嫌疑人。

“葛明,25岁,保管助理,瘦弱,内向,他的挫折源比较明确:相亲失败,被女方嫌弃工作没前途。这对他这种性格内向、可能对家庭和未来抱有期望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对自尊心和自我价值的沉重打击。摸排反映他近期情绪很低落,他可能会将自己相亲失败归因于社会或工作环境的不公平,并通过纵火宣泄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李振良张大了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个,不是吧?相亲失败就纵火?我觉得有点大惊小怪了。男人嘛,谁没几次相亲失败的经历。看不上就看不上呗,下一个更好。”

周伟道:“那是你,不怕挫折。有些人不一样,可能他本身就因为个人条件不好比较自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相亲,却被迎头一击,脆弱的心灵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就……砰地一下爆发了。”

停顿了一下,周伟说出自己的观点:“那这个审讯的时候也容易,就围绕这次相亲展开,问问他具体情况,引导他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观察一下有没有可能和纵火有关联。”

刘浩然继续往下:“王顺,28岁,搬运工,个子不高但结实,闷,被工友们嘲笑三棍子打不出屁。他的体格描述与画像的瘦弱有偏差,但性格符合压抑和被忽视这两点。工友的玩笑带有明显的侮辱性,长期积累也会形成压力。他的触发点可能是一次特别过分的羞辱,或者长期积累的不满在某个节点爆发。纵火动机可能更偏向于对特定欺凌者的报复,或者也是一种展示力量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真的‘没屁用’。”

听到这里,周伟快速接上:“那,审讯重点就是要问问他面对嘲笑时真实的内心感受,观察一下他是不是对某些特定的人或者环境有仇恨。”

姜凌赞许地点点头:“浩然的分析很到位,抓住了关键差异。现在,我们结合空间地理和物证疑点,制定具体审讯策略。”

她看向周伟:“大伟,空间上,那个靠近值班室后窗的3号起火点,行动难度极大,狭窄、堆满杂物,需要钻爬。谁最有能力快速完成这个动作?”

周伟立刻指向孙小海的照片:“毫无疑问,孙小海!他身高只有1米58,极瘦,这种体型在那种狭窄空间里行动最具优势。葛明虽然也瘦弱,但身高接近1米7,钻爬灵活性会打折扣。王顺体格结实,在那种地方转身都困难。孙小海是唯一能快速、隐蔽完成3号起火点点火的人选。而且他是油漆工,能接触、获取到助燃剂。”

“物证方面,”姜凌看向李振良,“3号起火点在值班室窗下,点火时需要利用范国平放松警惕的时机。谁最有可能在案发前与范师傅有短暂、不引人怀疑的接触,能够明确知道范国平吃饭的时间?”

李振良立刻接话,思路清晰:“摸排显示,葛明作为保管助理,和范国平有工作交集,接触比较频繁。孙小海是油漆工,主要在作业区,与保管员直接接触较少,但领取材料时需要。王顺是搬运工,与保管员接触也主要在领料、出入库时。从这里来分析的话,葛明的嫌疑更大一些。”

“很好。”姜凌转头看向李振良,“大伟刚才已经提出了审讯重点,那接下来,良子你来安排一下人手,重点是审讯策略和分工。”

“好的。”再一次被姜凌委以重任,李振良不再像以前那么惶恐,态度淡定了许多,挺直了腰杆,看向众人,“嫌疑人孙小海是我们的主攻目标,主审就由组长来,浩然当副审,可以吗?”

第一次安排组长,李振良有点不好意思。但姜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坐回椅中,微笑点头:“好。”

李振良受到鼓励,看一眼孙小海的信息表,根据刚才周伟提出的“安抚”策略,开始细化审讯过程:“孙小海的审讯,一定要避免直接对抗,营造一个和风细雨的低压环境。可以先询问其日常工作、生活情况,重点放在其感受上。”

被委以“副审”重任的刘浩然反应很快,迅速在记录本上拟出问题。

——在仓库干活累吗?

——和工友们处得来吗?

——有工友反映,某某工头有时说话比较重,你会觉得委屈吗?

——听说有人开过关于你身高的玩笑,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李振良很满意队友的行动力:“浩然拟的这些题目很好,询问的时候要重点观察他的情绪波动点。如果发现有呼吸急促、身体紧绷、眼神躲闪的反应,那就引导他描述具体事件细节和当时的感受,比如问他是不是感觉生气、有没有无助、有没有想要反抗,并强调这种感受的长期性和累积性。”

刘浩然道:“情感铺垫充分后,我们就可以连接纵火动机了。组长看看这些问题怎么样?”

——被压得太久太狠了,是不是会觉得喘不过气?

——是不是会想,要是能做点什么,哪怕就一次,让所有人都看到,让那些看不起你的人都付出代价?

——有没有想过,让那些忽视你的人都再也不能忽视你?比如说……一场能烧掉一切的火?”

听到这里,姜凌很是满意,不过也提醒了一句:“非常好。不过,要记得不要直接说出纵火这个答案,免得有诱供嫌疑。”

刘浩然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边记一边说:“好,我会密切观察孙小海的反应,看他是不是瞳孔突然放大,有没有颤抖恐惧,或者被你的话语触动突然变得多话起来。”。

姜凌道:“没错,一定要实时分析孙小海的微表情、肢体语言,尤其是手部动作,判断其情绪临界点和防御弱点,并根据这些调整节奏。”

李振良眼睛里的光芒越来越亮,感觉自己终于感受到了审讯的技巧,紧接着便开始安排葛明。

“葛明和审讯策略为聚焦挫折事件,深挖不满根源。他因为相亲失败导致自尊心严重受损,肯定不愿意见到阳光、高大的年青男性,也不愿意与女性面对面沟通,因此组长、浩然和大伟都不适合。这次审讯就由年长一些的范队来主导,我来当副审。”

“非常好。”姜凌冲李振良竖了个大拇指。

她没有想到李振良能细心到这个地步,还能考虑到相亲失败后葛明的心理弱点,避免刺激到他。

接连受到肯定与鼓励的李振良越来越有信心,看向刘浩然:“浩然,你来拟问题。”

刘浩然毫不犹豫地接过任务:“虽然要聚集相亲失败,但也别一上来就说,免得葛明反感。可以先以相对平实的语气询问其工作内容、日常,建立基础沟通之后再自然过渡到他的个人生活,引导他详细讲述相亲过程、女方的态度、以及这件事对他造成的打击”

——听说你最近家里给你介绍了对象,但不太顺利?

——被说工作没前途,心里很不好受吧?

——是不是觉得在仓库干,确实看不到希望?

李振良问刘浩然:“那怎样将这种挫败感、对环境的怨恨与破坏欲联系起来?”

刘浩然“嗯”了一声,“是啊,前面都是铺垫,关联纵火才是关键。虽然组长刚才说要避免诱供嫌疑,但可以问问他,心里憋着一股火,没地方发,看什么都不顺眼,尤其是这个困住你的仓库?有没有觉得毁了它,也是一种解脱?观察一下提到仓库、破坏二字的时候有没有异常的关注或者情绪反应。”

周伟提醒了一句:“葛明与范国平关系最为密切,别忘了核查案发当晚他的行踪。特别是范国平晚饭时间他在哪里,做了什么,有没有证人,有没有接近过值班室或起火点区域等等。”

李振良郑重其事地应道:“好,我记下来了。”

搞定两个嫌疑人的审讯策略之后,接下来是体格并不符合画像的王顺:“至于王顺,重点是打破他的隐忍面具,评估他的挫折情绪是否强烈到转化为纵火动机。我建议,由直爽利落的郑瑜来主审,大伟副审。”

听到这个安排,姜凌不由得笑了。

不得不说,李振良是个人才,至少他在“人尽其才”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要说打破“老实人”的隐忍面具,郑瑜这个炮仗个性的确很适合。

刘浩然仍然负责拟问题:“老规矩,还是先从常规询问工作、人际关系开始。直接点出摸排中了解到的工友对其开的过分玩笑,观察王顺的真实反应。”

——听说工友们说你三棍子打不出屁?

——他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开玩笑?

——你心里真的一点不生气吗?

因为被指派担任副审,周伟态度积极了起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施加点压力。”

——是不是真的不生气,还是假装不生气?

——被人这样当面损,是个人都会窝火吧?

——忍久了,就不想干点什么?

刘浩然快速接过话头:“如果捕捉到王顺有怨恨情绪,那就继续追问。”

——是否有特别记恨的人或事?

——是否觉得仓库里某些人或这个环境本身让他感到压抑、想反抗?

——有没有想过要报复?

想到体格问题,周伟皱了皱眉:“如果他真有嫌疑,我打算直接把问题丢给他。”

——值班室后面那个窄缝,堆满破烂的地方,你知道吗?

——你这样的体格想要钻进去,恐怕不容易吧?

——磕磕碰碰的,会不会弄出响声?

姜凌站起身,开始最后部署与团队动员:“策略已定,关键在于执行和临场应变。”

姜凌的目光扫过三位组员,语气沉稳有力,“良子,葛明交给你,这是你的考场。记住:倾听比追问更重要,观察比说话更重要。抓住他情绪流露的瞬间,稳扎稳打。”

“是,组长!”李振良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

姜凌望向刘浩然:“浩然,孙小海是重中之重。他的内心很封闭,要避免激怒他。你当副审,请务必精准捕捉他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及时反馈。”

“是!我会盯紧每一个微表情和肢体信号。”刘浩然在记录本上快速勾出重点。

“大伟,王顺那边,你要和郑瑜配合好,瞅准时机询问空间上的疑点。”姜凌安排道。

周伟点头:“是!”

姜凌最后看向白板上三个嫌疑人的名字,以及画像表格中“压抑”、“自卑”的字眼:“开始吧。”

姜凌与刘浩然一组,范威与李振良一组,郑瑜与周伟一组。

三场在狭小审讯室内、针对人性弱点的攻坚心理战,正式拉开序幕。

纵火犯到底是谁?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