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冒名

“货已经订了?”刘卫国脸上难掩意外,“啥时候订的?”

“就昨天啊,不是你们林场另一个销售过来卖的?”

“我们林场就我一个销售。”刘卫国说。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年在外面跑多了,见识多了,竟然还挺平静。

但他平静,蔬菜副食商店的人却懵了,“你们林场就你一个销售,那昨天来的人是谁?”

这刘卫国哪知道,想了想问对方:“你们定金已经交了吗?”

“对啊,交了30%。当初你们来卖的时候不就这样,剩下的货到了给?”

那这想退都退不了,除非蔬菜副食商店不想要那30%的定金了。

蔬菜副食商店的人提起来就懊恼,“你说这人咋回事儿?不是他倒是说一声啊!”

那肯定是故意不说的,不然像望山林场和小金川林场,提前就打听了他们都往哪里卖,就怕和他们撞了。

刘卫国心里已经骂上了,面上还得笑呵呵,“没事儿,这次弄错了,下次再订我们的不就行了。”

又问对方:“你们订货那单子能不能给我瞅瞅?好歹我也得知道是谁卖的吧。”

蔬菜副食商店前面是销售区,后面是办公区,此刻两人就在供应科的办公室,按理说拿个单子很简单。

对方那脸上却明显犹豫了下,才去拉办公桌的抽屉,“那你等我找找。”

这一看就是还有事,刘卫国脸上依旧笑着,“没事儿,你慢慢找,不着急。”

不多会儿单子找出来,刘卫国一看,就知道对方为什么犹豫了,对方一口气订了一千斤。

这可真不少啊,去年他们送了好几次货,单次也只有几百斤,加起来才将将过了一千五。

对方也知道,“我们这不是看去年跟你们合作得挺好,才一口气订了这么多,哪知道根本就不是你们的。”

这话也就听听吧,刘卫国去年跑了一年销售,还能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能一口气订这么多,绝对是有利可图,要么因为今年木耳降价了,要么有其他好处。

不过做生意本就是你情我愿,刘卫国也没必要非得戳穿,只扫了眼单子上的陌生手戳,把那个名字记了下来。

记完他将单子还回去,还又安慰了对方几句,才从蔬菜副食商店出来。

他又花了点时间,把县里去年供过货的几家都跑了一遍,又发现一家弄错的,还有一家直接说今年不要了。

也不知道这今年不要了,是买了别人家的,还是不打算买了,刘卫国回到林场后,直接去了试点。

“事情办得不顺利?”严雪一看他那表情,就猜出了个七八分。

“嗯。”刘卫国跟严雪是老熟人了,也不见外,坐下自己倒了杯水喝,“被人给冒名顶替了。”

“冒名顶替了?”今年木耳会不好卖严雪有想过,顶替这个倒还真有些没想到。

刘卫国就把情况说了说,听得后面进来的郎月娥和郭长安也皱眉。

郭长安更是直接问:“是不是红石林场干的?”他们就跟红石林场最有过节。

刘卫国也不清楚,把自己记下那个名字一说,还真是红石林场的,红石林场培育基地那个负责人。

“上次他们还没长记性是吧?又整这恶心事儿。”郭长安脸色不太好看。

郎月娥同样,周文慧还担心起更多地方,问刘卫国:“镇供销社和林业局那边卖出去了吗?”

“镇上的几家都没事儿。”刘卫国说,“镇上我跑得勤,大家也都认识。”

估计不只是他,其他几家林场的供销社那边也看着眼熟,抢生意很难抢得过他们。

所以就把手伸向了县里,还搞出个冒名顶替这么恶心人的事儿。

郭长安实在觉得厌烦,“技术学得不咋地,整这些歪门邪道倒是来能耐。”

“世界上就是总有人舍本逐末,喜欢搞歪门邪道。”严雪倒是很平静,“先说说都卖了多少吧。”

刘卫国说了说,情况确实不理想,真这么下去,他们恐怕要到过年,才能卖出去去年那些斤。

而去年那批耳木今年迎来了丰收期,今年他们还种了新的,最少也能采收个8000斤以上。

“咱们县这点儿地方还是不够卖。”刘卫国说,“要不我去市里其他县跑跑?其他县咱们还没去过。”

“我估计望山林场和小金川林场应该去其他县卖了,他们打听过咱们的销售范围。”

严雪并不看好,就算没打听的,猜到他们在本县已经有了销售渠道,多半也会避开,像红石林场这种才是少数。

虽说要比东西的质量和名声,他们谁都不怕,但澄水就这几个林场,着实没必要非得在一个地方竞争。

“那要不直接去其他市?”刘卫国想了想,“水泉和阳城离咱这都挺近的,就是我都没去过,不知道能不能行。”

“车不太方便吧。”周文慧就是镇上长大的,清楚这些,“去这两个市都得倒好几次车。”

运输货物最怕的就是频繁换车,不仅浪费人力,还容易在装卸的过程中出现破损或者遗失。

这下刘卫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其他人同样觉得棘手,刘卫国甚至道:“要是咱们自己有车就好了。”

“跃进车能装三吨半,解放车能装四吨多,咱们用得着吗?”严雪好笑。

“那万一呢?”刘卫国一直是个乐观性子,“我看咱这试点搞得好,早晚有一天能用上大卡车送货。”

这话众人爱听,虽说也知道还离得远呢,但依旧都露出了点笑容。

严雪等众人笑完,才倾倾身吸引来众人的注意力。

“我觉得我们哪个市都不用去,我们直接去省城。”她说。

众人一愣,显然都有些没有想到,毕竟和这两个市相比,省城实在有点远。

但紧接着周文慧就回过味儿来了,“镇上有直达省城的火车,不用倒车。”

虽说远是远了点,要快十个小时才能到,可一个中途不用倒车,就比什么都强。

众人豁然开朗,刘卫国更是眼前一亮,“对啊,我咋没想到还能去省城卖?”

那是因为这年代交通不便,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几回门,考虑事情大多数都是就近原则。

严雪就不一样了,上辈子开网店,东西卖往大江南北,距离远近从来都不是她要考虑的问题,交通是否方便才是。

她没就这个话题多说,而是笑着问刘卫国,“去省城跑销售,你没有问题吧?”

如果是在去年开始帮试点卖东西前,刘卫国可能还会犹豫下,毕竟他长这么大就没去过省城。

可去年跑了一年销售,他发现做销售其实也没那么难,去省城,顶多是地方更大更陌生。

“试试呗。”他还是笑嘻嘻的,“不行我就拿着你和祁放那份报纸去,问他们上过省报的木耳买不买。”

这下把众人都逗乐了,周文慧还嗔了他一眼,“就你鬼点子多。”

“我是说真的。”刘卫国被媳妇嗔了,还笑得更欢了,“我吹一万遍,也没有严雪上一遍报纸好使啊。”

事情到这里,总算是有了解决办法,在场的人全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省城可比江城大多了,人口多,又有大量的工厂,一万来斤也能消化得了。

不过严雪并没有让刘卫国现在就去,“这事儿不着急,你先把县里几个地方的货送了,我还有点东西要准备。”

晚上下了班回去,祁放已经回来了,就靠站在写字桌边,余光注意着炕上的胖儿子读信。

“谁寄过来的?”严雪随口问了句,放下包,那边小肥仔已经看到了她,抬手递过来一个二老太太做的布球,让她陪自己玩。

不仅递,他还雄心壮志想要爬两下,可惜腿上力气不够,就只是在炕上蹭了蹭。

好在小家伙也不生气,爬不动就不爬,小肥屁股坐回去,还咧了刚冒出小乳牙的嘴冲着严雪笑。

这一点倒和他爸爸不太像,他爸爸那脸上就少见个笑模样,从小就是。

严雪接了儿子手里的球,才听到那边祁放说:“是师娘的信,告诉我项目已经停了。”

竟然是这件事,严雪回头看看男人,没急着说话,又笑盈盈逗着儿子玩了会儿。

等二老太太拿了碗进来给小肥仔喂辅食,她才起身到桌边,接过祁放递来的信看了看。

开头照例先问候祁放和她,关心他们家的小肥仔,然后才说到正事。

研究所那边又拖了近一年,经过多方努力,还是没能解决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只能被迫叫停。

这一停,等于宣布之前做那些都是无用功,先后负责此事的吴行德和林教授自然要被怀疑能力,尤其是林教授。

他本就是为这事被调回来的,项目一停,也就没了事做,虽说没被送回去,待在研究所也就是个打杂。

而研究所的规定,手里没项目,就只能拿到工资的60%,估计日子也不比在厂里拧螺丝好过。

其实过后他还找过几次魏淑娴,都被魏淑娴拒了,倒是吴行德自那封信后就没了动静,也不知道是处境不好顾不上,还是在憋坏。

严雪看完,将信纸重新塞回信封,递还给男人,“停了也好,至少有些人不用再成天惦记着了。”

祁放“嗯”了声,抬手却没有接信,而是握住她的手,将长指穿进她指间。

男人常年与机械打交道,指腹有茧,指节有力,倒和她的白皙小巧形成了对比。

严雪下意识就回头去看二老太太,发现老太太正低声哄着小肥仔再吃一口,并没有注意这边。

再回头,男人一双桃花眼还静静注视着她,手上的力道也紧了紧,她就没有动,任由男人这么牵着。

有些事,是只有两个人才知道的秘密。有些心情,也只有他们彼此最能理解。

在这还有两个人存在的房间里,在这无人注意的地方,夫妻俩一时间谁都没有说话。

然后两人就听到身后“啊”地一声,下意识看去,小肥仔已经望着这边,连辅食都不吃了。

尤其是见两人望过来,他小手指着这边,啊啊又连叫了好几声。

这回连二老太太都看了过来,看得严雪赶忙抽回手,祁放也从她手里拿回信,“都看完了?”

两人神色如常,就这么把牵在一起的手松开了,然后那边小肥仔竟然也不叫了。

这让祁放不禁看了他一眼,等二老太太转回去,立马重新牵起严雪的手。

小肥仔那嘴都张开了,大眼睛看到,马上又转过来,啊了一声。

这回不仅啊,他小手还撑着身子往这边使劲挪,冲着严雪和祁放一通比划。

老太太只能又拿着勺子看了过来,“这是咋了?”完全不明所以,“是不是想要妈妈喂啊?”

要不是这父子俩一个不爱说话,一个不会说话,严雪都觉得他俩要隔空吵起来了,只得过去接了碗和勺子,“我来吧。”

一到炕边,立马就被小肥仔拽住了衣摆,小肥仔还紧贴着她,朝男人又啊了一声。

这可真是,见过和别的小孩子争怀的,这还有跟自己爸爸争怀的,严雪都感觉男人脸色不好看了。

果然辅食喂完,二老太太拿了碗和勺子下去,祁放立马走过来,低头看儿子,“祁严遇。”

祁严遇小朋友表示不听不听我不听,整个人都扑到妈妈怀里,两只小肥爪将妈妈抱住。

“她先是我媳妇,才是你妈妈。”祁放竟然还试图跟儿子讲道理。

然后祁严遇小朋友干脆连脑袋都钻进了严雪怀里,只留给爸爸一个刚剃了胎发的后脑勺。

祁放还想再说什么,严雪实在被这父子俩弄无语了,“祁放你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听懂人讲道理?”

祁放不说话了,就是桃花眼还看着儿子,让人很怀疑他是不是想攒着等儿子能听懂的时候一起算。

严雪干脆给他找点事做,“我去商店要了几个烟盒,你帮我写点东西。”

这回男人的目光总算从儿子身上挪开了,“写什么?”

“就写江城市长山县澄水镇金川木耳栽培基地。”严雪说,“前面几个小一点,金川木耳栽培基地大一点。”

祁放立马拉开写字桌的抽屉拿了钢笔和纸,“一前一后还是上下两排?”

“上下两排,下面再另起一排写‘联系电话:XXXX……’”严雪要做的是简易版的名片,红石林场这事还是给她提了个醒,得防着点人冒名顶替。

生意被抢了倒是小事,还可以重新找,要是名声被人搞坏了就不好了。

别的她不敢说,至少红石林场的木耳品相肯定不如他们金川的。

那边耳场通风本来就不好,木霉又耽误了一段生长时间,还换了两个核心成员。

严雪有时候都怀疑赵书记是想把这个基地搞好,还是不想把这个基地搞好。

还是弄个名片,以后要订货,统一打金川林场的电话,省得再有人冒名顶替。

严雪跟商店要的是那种成条的烟盒,拿回来剪成一样的大小,在背面写字。

两口子商量了下,最终决定上下两排都用钢笔写,中间“金川木耳栽培基地”用毛笔,写簪花小楷。

刘卫国一看到那些名片就“哟”了声,“这玩意儿好,你家祁放写的?”

“你先凑合着用。”严雪说,“回头我看看能不能弄到厚纸板,找个印刷厂印。”

市面上目前能买到最厚的就是牛皮纸,做包装袋行,做名片还是薄了点。

名片准备好,再就是要带去省城的样品,刘卫国出发前,还被严雪安排着又去了趟县里。

回来忍不住跟严雪说:“还真让你料中了,东西确实不如咱们的,县蔬菜副食商店还当成咱们的卖。”

这让他脸色着实有些不好,如果不是严雪有准备,他们之前的好名声就要被搞臭了。

严雪倒不是特别意外,任何年代山寨这东西就没有少过,何况他们这连个品牌都没有,怎么说还不是人家一张嘴的事。

金川林场的木耳可是上过省报的,蔬菜副食商店的人不说木耳是金川的,难道说是红石的?

而且他们去年卖的就是金川的,很多人也知道,谁会想到今年突然换了供应商。

其实一开始看到红石林场的货,县蔬菜副食商店也想皱眉,照比去年金川林场的实在差太多了。

品相就不说了,金川林场的晒得各个整齐漂亮,个头也大,红石林场这些却明显参差不齐。

负责这事的采购员当时就和红石林场的人理论起来了,“你们这明明不是金川林场的货,为啥不说清楚?”

红石林场的人脸皮也是够厚,“我们这也是金川林场的,金川林场买的菌种,金川林场指导种植的,不然谁会种这个。”

又信誓旦旦,“不是我们卖给你的东西不好,是今年年景不好,不收山,金川林场今年的木耳也这样。”

这县蔬菜副食商店的人就不太敢确定了,主要是不了解木耳种植,不知道这东西根本就和收不收山没关系。

他们县就在长白山脚下,倒是知道山货存在收不收山的说法,要是哪年不收,不仅数量少,个头也不大。

而且最关键的是,定金他们都交了,东西又不是坏了,想退也没法退。

红石林场的人也知道,“再说我们这不是给你们便宜了吗?比去年便宜不少呢,你们三块四卖,怎么也能卖出去。”

说着还朝他眨眨眼,什么意思蔬菜副食商店那采购也知道,脸色虽然不好看,还是把货款结清了。

去年木耳卖得快,没等过年就全卖光了,蔬菜副食商店的人也等着今年进新的呢。

东西到了,照例内部的人先买,然后搬过来一看,全都皱起了眉,“咋和去年的差这么多?”

“今年不收山,木耳品相不好。”那采购能怎么说,只能搬出红石林场那套说辞。

他还劝众人,“也就是看着没去年的好看,吃起来一样的。再说这不是还便宜不少吗?去年可没这个价。”

但还是有不少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我去年买得多,家里还剩了点儿,就先不买了。”

东西摆出来,来买东西的也都嫌没去年的好,在柜台前犹豫来犹豫去。

那采购就怕卖不出去,自己一下子进了那么多,会被上面批,时不时便要出来看一眼,见状赶忙吹了吹。

话术无非就那两种。

东西看着不好是因为不收山,吃着一样的,这不比去年还便宜吗?

金川林场的东西你还信不过?这可是上过省报的。

然后陆陆续续,东西还是卖出去了不少,毕竟确实便宜,还有省报这个大招牌。

采购刚要松一口气,没想到有人拿着泡好的木耳来找他们了。

“你们跟我说吃着一样的,这叫吃着一样?去年的泡出来多大,今年的泡出来多大?”

女人“哐当”将两个盆砸在柜台上,“我三块四一斤买的,算算还顶不上三块五一斤,你们坑谁呢?”

柜台边本来有几个人正准备买,一听忙放了手,“这么不出数吗?”

“出不出数你们不会自己看?”这女人显然是个泼辣性子,嗓门又尖又大。

那采购听得心里一跳,都没等售货员说什么,已经过去劝:“同志咱有话好好说……”

还没说完就被女人扬声打断,“我说啥说?咋啦?上报纸就牛逼啦?上报纸就能卖这种次货了?”

她直指金川林场,“我看他们是在省报上露一回脸,就飘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东西品质差太多,确实有不少人都在心里嘀咕,女人这一闹,立马就有在旁边附和的。

还有人说应该给省报写信,反映一下情况,听得那采购在旁边一个头两个大。

他忙又去劝那女人,让对方消消气,劝众人冷静,就这么点事儿不至于。

蔬菜副食商店的售货员都忍不住拉拉他,压低声,“是金川林场的货不好,他们骂的也是金川林场,你跟着掺和啥?”

可问题是根本就不是金川林场的货啊,采购员正不知道该怎么说,旁边突然有人道:“这不是金川林场的木耳吧?”

这一声实在有点突兀,众人当时就都看了过去,发现是个同样挎着菜篮子的中年女人。

中年女人人站在门口,显然是刚进来,立马就有人皱起了眉,“不知道别瞎说,不是金川林场的还能是哪儿的?”

这些人又不是澄水下面那些林场的,哪知道今年其他林场也种了,尤其是来闹事那女人,说话很不客气。

中年女人被怼了几句,也来了气,把胳膊上的菜篮子拿下来往前面一推。

“我瞎说啥啊我瞎说?刚我去联营商店,在那边买的金川林场的木耳,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