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天命所归牛

*

秋韵渐浓。

城外的树叶已经染上些许赤色, 清晨天边紫气尚未散去,路边的草叶上凝着薄薄的霜。

受禅台建在城外的风水宝地上,据说那儿落过凤凰走过麒麟, 最适合当做王朝更替的见证之地。

荀晔不知道洛阳附近什么时候落过凤凰,也不知道是几百年前出现过麒麟,反正太史令是这么说的, 民间也是这么传的。

阿飘陛下们对这些传言的反应出奇的一致:不知道, 没见过, 也许有过吧。

鉴于这个小世界除了他们四个以外没有别的不科学的生物, 所谓落过凤凰走过麒麟应该是编的, 甚至可能在禅位大典之后还会多一个出现神龙的传言。

龙凤麒麟齐全, 那地方就更祥瑞了。

九月初六,万事俱备。

提前一个多月发布禅位诏书足够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赶到京城,现场除了汉臣还有南匈奴、乌桓、鲜卑、羌人等各族单于首领前来朝贺。

巍巍皇城历经风雨,城门外旌旗猎猎, 禁军将士昂首立于道旁,戟杖之后则是早早便等在城外的司隶百姓。

亲眼见证皇位更迭是他们皇城附近百姓独有的特权, 倒不是不让其他地方的百姓来, 而是山高路远别地儿的人想来也赶不过来。

这可是禅位,上一次禅位还是两百年前,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两百年?

几辈子才能见到一次的大场面,说什么也不能错过。

上一个受禅的王莽是什么情况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他们这位即将受禅的陛下是个爱民如子的好陛下。

能干农活、能改良农具、还被认作是神农再世的能是什么坏人?肯定是大大的好人。

如果王莽能让他们每亩地种出来的粮食都变多他们也夸王莽, 但是他们没见过王莽, 他们眼前的再世神农只有即将登基的新陛下一个人, 自然要把所有的赞美之词都留给陛下。

旭日东升,天下安澜。

吉时选在辰时, 也就是后世的七点到九点。

这个时间点可以让参加受禅大典的所有人都安安生生吃过早饭再去,但是除了荀晔没有一个人能沉得下心吃饭。

行吧,一顿不吃饿不坏,等大典结束这群人知道饿了再吃饭也不迟。

牛牛陛下咽下最后一口饼子,“阿父,您真的不吃?”

荀悦摇头,“吃不下。”

牛牛陛下喝下最后一碗汤,“陛下,您也不吃?”

小皇帝也吃不下,他不光吃不下,还见不得他们家小将军这时候还在吃,“龙袍的尺寸不好改,将军待会儿穿不下衣裳该如何是好?”

唉,愁。

荀晔无奈,这一个个的都忧心忡忡,显得他这个能吃能喝的很不合群。

和紧张到吃不下饭的荀悦等人相比,四位阿飘陛下就淡定多了。

禅位大典结束就是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个任务开始时跌宕起伏,好在他们家傻小子努力又能干,愣是把之前故障的那些年的进度给赶上了。

如此上进懂事又优秀的孩子不好找,他们会舍不得太正常了。

四位阿飘怕被屋里的紧张气氛传染,一个接一个的飘到外面享受清晨的阳光。

神棍们还算有本事,选出来的良辰吉日非常合适,至少这天气看上去是个好兆头。

城外禁军执戟而立,城中亦有金甲兵沿途布防。

他们陛下身边多的是猛将,不怕有人趁机刺杀,就怕百姓太过激动不小心冲撞了队伍。

从皇宫到城门再到受禅台的路上都有全副武装的精兵在,百官身着朝服立于宫门外等待,不知何处传出阵阵钟声,随后便是宫门打开。

为首的吕大将军英武神俊,赤兔身姿矫健步伐轻盈,长长的雉鸡翎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紧随其后的是两队年轻将领组成的仪仗队,整整齐齐皆是银甲白马,据说灵感来源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其实是小年轻们都想冲在最前面,但是他们又打不过吕布,于是把仪仗队的活儿给抢了。

昔年光武帝有云台二十八将,他们收拾收拾也能组个XX二十八将,让他们当仪仗队保证不丢人。

再然后,才是新帝的銮驾。

人群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声“万岁”,之后便是声震九霄的欢呼。

荀晔握紧拳头,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生出起身挥手喊“同志们辛苦了”的冲动。

其实他更想和前面那些家伙一样骑马出城,大好的日子得和他们家踏雪乌骓同乐。可惜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挑了六匹老婆共同来拉车辇。

整整齐齐很壮观,各有千秋也很壮观,天子銮驾就要与众不同。

所有人:……

这花里胡哨的爱好也不知道是随了谁。

新朝定为木德,东方为木,色青,所以龙袍的整体配色也是青色。

虽然《礼记》中有“天子着青衣”的记载,但是荀晔只见过黑色红色黄色的龙袍,还真没见过青色的龙袍长什么样。

刚开始他觉得龙袍用青色当主色不好看,不过等到新龙袍做出来就乖乖的闭上了嘴巴,深青色黑色红色和各种云纹龙纹搭配出来竟然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独特又好看,和阿飘爹们站在一起完全不会重,牛牛陛下很满意。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队伍在礼乐声中自内城稳稳当当的朝着受禅台而去。

受禅台前有两碑,一为小皇帝的禅位诏,一为荀晔的受禅表,两座碑文详细的记录了禅位的细节,也算是给后世留个研究的课题。

虽然不知道有什么好研究的,但是万一后人想研究呢?

南匈奴、鲜卑等外族单于首领早早在他们的位置站定,受禅台外三十万大军肃然而立,万众瞩目之下,新帝一步一步走到最高处。

禅位大典在城外举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里塞不下这么老些人。

牛牛陛下居高临下看着下面数不清的人,又感觉还是有个大屏幕实时转播好。

受禅台建的高,那些离得远的士兵看他估计只能看见个黑点,待会儿说话估计也都听不见。

怪不得皇帝干什么都要下诏书,这种典礼上说的话不整理成书面文字发下去就是在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到底说了什么。

公卿大臣依次站定,礼乐声渐弱,紧接着是听不懂也没必要听的祝词。

气氛已经渲染到这里,所有人表情严肃的循着祝声祭拜各方主神。

天子之冕十二旒,龙袍厚重配件多,走流程是个体力活儿,幸好他体力好,换个人还真不一定能撑住。

读条环节结束,接下来进入重头戏。

小皇帝带着灿烂的笑容上前宣读他的禅位诏书,大汉四百年天命已尽,希望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下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小少年端着传国玉玺走到新帝面前,仗着别人听不见嘚瑟不已,“我自由啦!”

荀晔接过托盘,小声提醒,“笑的太开心了,太傅能看见。”

不再是天子的刘协立刻收起笑容,“多谢陛下提醒。”

杨彪:……

杨太傅内心毫无波澜,上前一步朗声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唯有陛下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今陛下受禅,黎元有归、社稷有主,此乃民心所向、天命所归。”

话音落地,群臣跪拜万民俯首,尽皆山呼万岁。

朝阳绚烂,冕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年轻的新君接过玉玺,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如今天下未定,尚有万万百姓挣扎于水火之中,还请诸位卿家助我。”

以吕布为首的仪仗队立刻单膝跪地,“自当为国尽忠!为民尽责!”

受禅台旁的众臣尚未反应过来,四面八方的精兵便跟着高喊,“为国尽忠!为民尽责!”

旭日之下,声浪滔天。

半空中,四位阿飘陛下与有荣焉。

李世民擦擦眼角泛起的泪花,“三位,你们登基的时候喊过口号吗?”

赵匡胤看看没打算开口的秦皇汉武,再看看底下耀眼夺目的荀牛牛,叹道,“‘万岁’算吗?”

他黄袍加身本来就不太光彩,受禅是在皇宫崇元殿,见证者也只有朝中官员,哪儿有条件搞这么大的场面?

受禅时官员喊几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意思意思就行了,就算有条件他那时候也不合适。

刘彻听完也叹了口气,“朕即位的时候什么都按照规矩来,那年朕才十六岁,所有事情都有太皇太后做主,哪有心思去亲自操办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一辈子只有一次,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嬴政继承秦王之位时只有十三岁,典礼由宗室长辈一手操办,他只需要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也用不着操心。

不过他生前也喜欢大场面,眼下这场面还没到让他羡慕到流眼泪的地步。

“昨夜那小子问朕一个问题,哪句话能镇得住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始皇陛下轻声道,“他说他看到过一个答案,就是后世碑文上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

猪猪陛下挑了挑眉,“确实。”

李世民凑过来,“然后呢?”

嬴政淡定的继续说,“他说他不知道我们走后这个世界会在他的带领下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他想让百姓知道天子的正统并非上天赋予,百姓赋予的正统性比上天赋予的正统性更重要。开国之君再优秀也不是后人肆意妄为的理由,朝廷有治理天下的责任,百姓也有揭竿而起的自由。”

赵匡胤笑道,“有这么个开国之君,大夏的继任君主可要注意了。”

刘彻搓搓下巴,“不对啊,这次我们四个都在,臭小子为什么只找你一个人说话?”

始皇陛下唇角微扬,不回答他的问题避而谈其他,“时间差不多了,去和他打声招呼,我们回去。”

“嬴政!你是不是偷偷找崽说悄悄话了?”猪猪陛下大声嚷嚷,“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能听的?嬴政!你说话呀!我们知道你在家!”

李世民:……

赵匡胤:……

刘猪猪犯病不分场合,他们惹不起躲得起。

……

受禅台上,荀晔心有所感抬起头,朝几位义父露出大大的笑容。

【叮——】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君预备役荀晔成功登基称帝,成为天子只是开始,并非结束,望你再接再厉,此后经年,不忘初心。】

电子音散去,四位阿飘陛下也消失在半空中。

荀晔依依不舍的收回目光,义父们走了,他的金手指也没了,从今往后就真的只能靠他自己了。

然而还没等他开始惆怅,耳边又响起一声雀跃的电子音。

【牛牛陛下很棒,多给你些鼓励,要、要加油哦。】

荀晔:!!!

不要什么都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