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壮大队伍牛

*

乌程侯十几岁就以勇武闻名, 这些年打过黄巾平过羌乱,硬生生以寒门子弟的身份杀出一条通天大道,领兵作战的水平毋庸置疑。

董卓进京之前他在荆州长沙郡担任太守, 而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的原因是长沙地界儿有人造反,朝廷需要一个能镇压叛逆的主官前去剿灭。

当时的荆州郡县各自为政,反贼聚众数万攻城略地, 长沙郡的官员扛不住反贼的攻势更无力剿匪, 只能苦哈哈的闭城自守等朝廷的支援。

孙太守到任后行事简单粗暴, 打一棍子给个甜枣, 先敲打郡中官吏让他们老老实实处理官曹文书规规矩矩办事好好对待百姓, 然后拍着胸脯放话说讨贼剿匪的事情只管交给他。

短短一个月, 反贼伏诛,郡中镇服。

那时候大汉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叛乱,长沙有大规模的造反周边其他地方立刻云集响应,孙太守也不管那些叛乱在不在自家地盘, 但凡让他听到他就带兵呼啸而至。

孙太守身边的人劝他别越过郡界干仗,他们知道他们是讨贼剿匪, 但对面的主官不一定领这个情, 越界征讨很容易被人倒打一耙。

不过孙太守的态度很光棍儿,“老子没什么文化,当官全靠战功,越界征讨为的是保境安民,就算倒霉栽了也没关系, 老子无愧于心也无愧于天下。”

此话一出, 不光周围几郡的郡守不敢吭声, 连贼匪在听到孙坚大军的消息时也慌里慌张落荒而逃,于是长沙周边也消停了。

之后就是朝廷论功行赏, 孙太守被封为乌程侯。

长沙和周边贼患尽消,百姓获得了安宁,官吏获得了政绩,他孙文台获得了爵位,多么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有人觉得不行。

不光觉得不行,还特意上奏朝廷一条条的分析为什么他认为不行。

各郡有各郡的兵,地方主官没有派人向朝廷求助就说明他们能自己解决,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越界征讨呢?

孙坚:???

有没有可能,他不光会主动越界,也有收到求救信然后再出兵的情况?

“当年我在长沙当太守,他侄子在豫章郡任宜春令,那时候全天下都不太平,到处都是贼匪趁火打劫。”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是乌程侯还是提起来那件事儿就来气,“老子能让天下人觉得有本事平乱那是老子的能耐,他侄子是豫章郡的官儿怎么了?是他侄子先派人到长沙向老子求救的,老子总不能坐视不管?”

陆老头儿在庐江待的时间不短,他当长沙太守的时候陆老头儿就是庐江太守,他不当长沙太守了陆老头儿还是庐江太守。

不过老头儿虽然死犟,但是为人还算不错,除了愚忠之外没什么大毛病,也不会在背后捅刀子,他看谁不顺眼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弹劾。

有的太守只是太守,而有的太守身上一堆加封秩达中二千石,已经是九卿级别。

陆老头儿就是那九卿级别的太守。

“那老头儿当年到江夏当太守的原因跟我差不多,当时庐江郡有贼人造反,反贼联合江夏等地的势力聚众十几万大肆攻城,不到半个月就攻下了小半个庐江,朝廷这才紧急任命陆老头儿为太守去庐江平乱。”乌程侯眸光凶狠,“我怀疑他弹劾我不是因为我越界征讨,而是他侄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找他求助。”

他孙文台在长沙,陆老头儿在庐江,相比之下庐江离豫章更近,为什么不去找家中长辈求助?瞧不上年迈体衰的叔父?

大义无缺不代表一点儿私心都没有,这不,还是倒霉催的让他赶上了。

大家都是吴郡老乡,虽然他们孙家不似陆氏家大业大,但也称得上是寒门中的佼佼者,在老家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交情都没有,陆氏子在外为官遇到困难求助老乡多正常。

都快知天命的年纪了,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大的气性。

荀晔从桌上的果盘里拿了个橘子,一本正经的附和道,“就是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找老乡求助再正常不过。”

陆老爷子比他们家叔祖的年纪还大,那时候的朝廷又不是没有年轻人能用,让六十多岁的老人家带兵平乱纯纯虐待老人。

就算老人家有廉颇之勇老当益壮,朝廷不心疼他们陆氏自家人也心疼,肯定是能不折腾就尽量不折腾。

问题不大,理解,都能理解。

乌程侯抱怨完“私仇”继续说为什么建议把老头儿换掉,“陆老头儿是个有能力的好官,庐江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如果他愿意听你的安排那再好不过,但是这个可能不大。”

大汉朝廷沦为摆设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连荀氏对朝廷都只是保持礼节,但是陆康依旧年年冒险派孝廉进京纳贡。

在那老头眼里,天下各路诸侯都是叛贼,他认可的只有大汉朝廷。

私交可以维持,但涉及公事寸步不让。

袁术刚到九江的时候陆老头儿还带着儿子上门做客,前些日子袁术大举用兵找庐江要粮,陆老头儿不光不给还整修战备准备和袁术开战。

没有意外的话,荀小将军到九江后也会是这个待遇。

荀小将军停下剥橘子的动作,不太确定的回道,“我的名声应该比袁术好点儿吧?”

而且他上任的程序非常正规,和袁术那种把原来的官员打跑再上任的完全不一样。

他不光名声比袁术好,他还有天子背书,总不能还是和袁术一样的待遇。

乌程侯摊手,“这不是名声的问题。”

自董卓进京乱政,州郡相互观望,没有人愿意尽心尽力为朝廷讨贼,相互间皆是为私利而争。

话说的直白,不过却是事实。

老头儿已经认定所有跨州连郡的势力都是逆贼,除非天子亲至,不然谁都别想让他听命行事,和名声好坏关系不大。

其实那老小子在别地儿当太守也行,奈何庐江豫章两郡以长江为郡界,只有个豫章却指挥不动庐江还是没法布防。

九江西边的大别山和南边的长江是抵御荆州的最佳防线,如果刘表真的敢过来抢地盘,要么北上走南阳绕过重重大山,要么顺江而下。

为什么袁术守不住南阳就转移到九江?因为南阳当时还是他的地盘,九江又没有比他强的势力,从南阳到九江很方便。

现在也是,扬州各郡没有很强的势力,各郡关起门来各管各的可以相安无事,但是他们小将军明显不是只管九江不管其他地方的人,这么一来那陆老头儿在庐江就碍事儿了。

荀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掰开橘子吃了一瓣,然后面色如常的将剩下的分出一半给孙坚,“陆老爷子性子倔,豫章的朱太守呢?”

豫章太守朱皓,字文明,会稽郡上虞人,河南尹朱儁之子。

他对扬州各郡主官的了解仅限于家世出身,别的还得另外打听。

这年头名声造假太容易,所有关于性情为人方面的传闻都不能信,细节方面必须找熟人打听。

正好他们乌程侯早年跟随朱老将军南征北战,应该对老领导的儿子有点了解。

“朱文明和陆老头儿是两个极端。”乌程侯毫无防备接过橘子丢进嘴里,咬一口后立刻被酸的蹦了起来,“我说这碟橘子怎么一直没人碰,合着都知道不好吃啊!”

荀小将军使坏成功也不装了,立刻皱着脸找水喝,“酸酸酸!好酸好酸!”

现在已经到了吃橘子的季节,淮南的橘子那么出名,官署负责采买的管事能找出这盘好看但不好吃的“整蛊道具”也是不容易。

孙坚喝水压下口中酸涩,看看宁肯自损一千也要伤他八百的年轻人,确信这小子在家也是个让爹头疼的捣蛋鬼儿子。

闹腾起来简直和他们家臭小子不相上下,更可气的是受苦受难的都是他。

荀小将军把那盘中看不中吃的橘子挪去一边儿,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陆老爷子倔,朱太守和他是两个极端,难道是软和的没脾气?”

孙坚:……

老子会告状,老子真的会告状。

江东猛虎磨了磨牙,对上臭小子那灿烂的笑容,勉为其难的略过刚才那无伤大雅的小插曲,“朱文明是朱儁老将军的幼子,老将军本人威声满天下,大概想着一大家子不能都是大老粗,于是教导小儿子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也不能说教育的不好,就是教育的太好了,以为全天下都是书里走出来的君子,对谁都没有防备心。教育的太好也不行,我在朱老将军帐下的时候没少听他为这个小儿子发愁。”

他是寒门出身,就算少年时就以勇武闻名乡里也只是辗转江东当个县丞,是同样出自寒门的朱老将军特意上奏朝廷将他从江东调到麾下任佐军司马,然后才有他拿命换军功的机会。

朱老将军对他有知遇之恩,他私心也想照顾一下老将军的儿子,不过那也是朱文明值得他多说几句,换成老将军那个强盗大儿子他才懒得说那么多。

孙坚和朱儁有交情,他也没打算瞒着,这种事情瞒也瞒不住,随便一打听就能打听出来。

与其说的时候遮遮掩掩事后被发现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不如现在就敞开了说。

黄巾之乱后战乱频发,朝廷能用的能臣良将不多,朱儁老将军和皇甫嵩老将军是朝廷征讨逆贼的两根顶梁柱,正经征战闯出来的将领大部分都在两位老将军手底下待过。

如今两位老将军一个坐镇关中一个留在河南,算是朝廷最后的防线,也是仅有的防线,京师朝廷比两位老将军的亲儿子都在意他们俩的身体状况。

关中失守还有京城,要是京城也没守住那就洗洗睡吧。

回归正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朱老将军对小儿子的教育那么上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大儿子的前车之鉴。

他早年南征北战满天下跑,仗越打越多,官越升越高,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就是人太忙没法着家,一不小心,大儿子就长歪了。

老将军的长子名叫朱符,如今正在交州当刺史,他当官离谱到什么程度呢?任人唯亲完全不讲理。

那家伙在交州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交州的百姓现在捕一条黄鱼就得上缴一斛稻子,简直丧心病狂。

也就是交州离中原太远,不然这行事作风就是送上门的功劳。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就是这种欺压百姓的败类。

朱晧没脾气估计也有他哥朱符太有脾气的缘故,父亲不在家长兄就是爹,有个哥哥大包大揽把家里安排的妥妥当当,底下的弟弟很难有脾气。

他被朱老将军调到中原的时候把家眷都留在老家,之后几年也是聚少离多,家里主要靠的就是几个弟弟和他大儿子孙伯符。

在伯符那臭小子出门历练之前,底下几个臭小子一个个乖的跟小鸡崽似的,别说让他这个当爹的操心了,大老远看见他都能脚步一转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现在看到他倒是不躲了,但是也不听话了。

听朱老将军说他家俩儿子关系很好,都比跟他关系好,如果老大没长歪就更好了。

乌程侯是个有正义感的好将领,但是老领导的家事他也不好说什么。

问题不大,多行不义必自毙,以朱符的作风就算朝廷不管不问交州的百姓也早晚要反了他。

朱老将军过两年可能老年丧子,看在老将军那么可怜的份儿上,麻烦小将军尽量别让他的小儿子也死在豫章。

这话也就在自己人面前说,换其他人来扬州他都不会说的那么明显。

唉,为了老领导能安度晚年他也是操碎了心。

荀晔擦干净手上沾到的汁水,“乌程侯放心,我心里有数。”

比起性子软和的正人君子,还是陆老爷子那种有能力还有脾气的更难相处。

性子软不要紧,他派个能镇住场子的二把手过去就行。

如果朱文明真的和乌程侯说的这么没脾气,那世上就在再没有比他更好架空、啊不、更好相处的主官了。

接下来要干的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一把手性子软唱红脸,再配个不好招惹的二把手唱白脸,俩人搭配正好干活不累。

一大一小郑重其事的对着舆图说话,乍一看好像在商量布防要务,根本想不到是在感慨子女的教育。

好在俩人没感慨太久,说完庐江豫章两郡的太守话题就继续回到了沿江布防上。

孙坚对荆扬两州的地势了如指掌,简笔画地图换成绘有详细山川河流的地图更适合他发挥。

“庐江和豫章以长江为郡界,此处是一片大湖,湖南边有座城叫柴桑。”

南方湖泊遍地,但是像彭蠡泽那般广阔无垠的湖也不多见。

大湖被长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湖,北边是大别山南边是罗霄山都没有能过人的道路,只有东西沿着长江才能通行。

柴桑城的位置非常重要,进可攻取江夏退可守豫章庐江,此等地方必须派重兵驻守。

扬州周边也没多少能被他们放在眼里的敌人,只要防住荆州刘表偷袭,接下来就都是扬州内部的事情,内政方面他就不多说了。

乌程侯说沿着荆、扬两州的边界把可以派兵偷袭的地方点过来一遍儿,甚至连从某处发兵敌方会如何应对都能作出两三种猜测。

幸好这年头没有攻防游戏,不然他肯定是重度发烧友。

荀晔听的认真,一边听乌程侯讲一边将现在的扬州荆州和他资料中的孙吴势力作比较。

彭蠡泽周边的城池都很重要,那是孙吴沟通扬州荆州的军事重地,一旦出事则孙吴就失去对荆州的控制。

地图上处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和中原北方相比,南方各州的“兵家必争之地”水分有点多。

比如荆州,在三国鼎立之前甚至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和徐州那种“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真兵家必争之地没法比。

因为三国后期战火已经烧到长江流域,所以长江沿线的布防才越来越重要,孙权继位后甚至在江边的武昌待了八年。

当然,现在的荆州还没有武昌,现在只有人口几千户的鄂县。

他们这儿形不成三足鼎立的局势,战火也不会大规模烧到长江流域,如此一来荆州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接下来几十年都能继续当它的兵家不争之地。

军事重要性大大降低,开发潜力却不会降。

矿啊!山里都是矿啊!铜矿铁矿各种各样的矿啊!

人多的地方开发程度就深,虽然后世中原北方依旧有很多矿藏,但是以他们现在的生产力能开采的就那么点儿,相比之下长江以南那大片开发程度没那么深的土地就是天然的大宝藏,是来自上天的馈赠。

稳住,荆州七郡有六个都在刘表手上,现在惦记那边的矿还太早。

荀小将军擦擦嘴角不存在的口水,眼里闪着势在必得的光芒,他矿产分布图都准备好了总不能白忙活。

孙坚看着他们小将军的反应,忽然感觉不应该担心刘表趁机攻打扬州,而是更应该担心他们小将军还没稳住扬州就朝荆州开战。

“乌程侯莫要担心,我心里真的有数。”荀晔将视线从舆图上移开,眨眼间便恢复成活泼开朗大男孩,“现在还不到和荆州开战的时候,再怎么惦记也得忍着。”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刚吃下的新地盘也得消化,他连扬州都没稳住,这时候惦记荆州确实太早。

孙坚不太相信荀晔口中的“心里有数”,这两年发生过多少事情他都看在眼里,这小子比他年轻的时候还虎,他所谓的“心里有数”肯定是“考虑过了,觉得能行,莽”。

不过孩子不是他家的他也管不住,过两天回颍川找荀文若说道说道。

荀小将军还不知道旁边人已经准备好告状,将情况顺了一遍后就开始朝四大金刚中仅剩的两位下手。

他是旱鸭子,得多找几个能打水仗的将领才能安心。

孙坚皮笑肉不笑,“政务已经交接完毕,接下来就全靠小将军自己了。”

他身边就剩下程普和韩当两个,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不给!想要水军将领到别地儿抢去,他这儿一个都没有!

再见!告辞!后会有期!

在荀小将军的无理取闹之下,乌程侯带上兵马立刻启程,好像寿春城是吃人的饕餮再留一会儿就会变成光杆司令一样。

荀晔到城外送行,直到外头连个人影儿都不剩才遗憾的返回官署干活。

唉,想要现成的兵马果然还得亲儿子出面讨要才行。

问题不大,他再想别的办法。

扬州、荆州、益州都有擅长打水仗的将领,荆州能挖刘焉的墙角他也能挖,现在先让他看看寿春城里能挖出来多少宝藏。

……

衙署公房里,田野在同僚们沉痛的注视下单独一人去面见新主公,天知道他用了多大力气才压住上扬的嘴角。

苦日子即将到头,他要去其他地方发光发热啦。

书房里只有荀小将军一个人,“前朝旧臣”田野进屋后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大礼,“主公!”

荀晔:!!!

啊?

荀小将军吓了一跳,这人不是几位叔父安排到袁术身边的细作吗?怎么上来就管他叫主公?

屋里没有其他人,田大人说话也没那么多顾忌,言简意赅将他到袁术身边的起因经过结果汇报一遍,然后呈上他精心整理的名单。

他来寿春那么多天也不是天天都忙着进献谗言,整个九江的能臣名将以及隐于民间的名士高人他都写在了纸上,就算主公空着手来九江也能迅速上手。

荀晔眼睛亮晶晶,心里的小人儿也开始雀跃的翻跟斗。

感谢文若叔,感谢志才叔,感谢奉孝叔,感谢所有叔,这是哪儿找来的神人?真是帮大忙了!

然而他刚高兴一会儿,帮上大忙的神人便开始请辞,而且理由让他不得不批准。

这人卧底的太成功,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袁术的死忠,根本没给他留转投明主的机会,就算接下来还要为他们效力也不能用田野这个身份。

也就是说,这几声“主公”只是听个响儿。

荀小将军搓搓下巴,俯身道,“既然寿春不能留,先生愿不愿意为我去趟益州?”

田野擦擦眼角的眼泪,情绪收放自如,“益州?”

听语气像是有点兴趣。

荀晔点点头,“没错,去益州帮我招揽几个人才。”

刚才想着在寿春站稳脚跟再说别的,现在既然这人能腾出手那就把挖墙脚的事情提前。

名单他今晚再琢磨,反正甘宁肯定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