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问大山要人

*

荒诞的称帝闹剧戛然而止, 好像就是给天下诸侯提个醒儿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朝廷已经凉了弟兄们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开抢了”“试试不一定逝世”。

事实证明,试试就逝世的可能性很大,但朝廷已经凉了是真。

虽然称帝的袁术连一个月都没撑到就被压到京城处决, 但其中出力的并不是朝廷,而是已经坐拥大汉半壁江山的荀晔。

什么?不是姓荀就都归他?

不重要,反正都姓荀。

总而言之, 袁术用生命为天下人展示出汉室已经衰微到何种地步。

天子尚在京师, 此时称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当初诸侯联军打董卓有多名正言顺, 现在打袁术就有多理直气壮。

拥护汉室的要讨伐袁术, 想将汉室取而代之的更要讨伐袁术, 一石惊起千层浪,水面下的各方势力都被他给激了出来。

打董卓的时候还有人因为担心董卓的报复不敢吭声,打袁术甚至不用担心报复,就算不出兵也得扯着嗓子骂几句表明立场。

但是地方势力可以只打雷不下雨, 朝廷不行,朝廷不光要骂还得立刻着手安排讨伐逆贼。

袁术和之前那些扯个旗子就号称天子的贼匪不一样, 贼匪自号天子在他们眼中和蚂蚁要当皇帝差不多, 两根手指就能轻松灭掉,袁术那是真的有资本让大汉江山改名换姓。

朝廷能忍?

朝廷不想忍,但是朝廷在西凉乱军的步步紧逼之下甚至无暇自保,更无兵可以讨伐逆贼。

如果没有荀氏迅速击溃袁术,接下来的淮南将会变成各方大混战, 越打朝廷越没有威望, 越打朝廷的存在感越低, 打着打着就可能有哪支军队失了方向错将洛阳当成寿春。

番邦外族知道趁朝廷虚弱入侵,已经滋生出野心的各路诸侯更知道趁他病要他命的道理。

比起那些刚到地方就借口兵乱和朝廷断绝往来、状告邻居意图谋反、招兵买马虎视眈眈、对朝廷的政令不闻不问的州牧刺史汉室宗亲, 到任后专心治理地方时不时讨个贼剿个匪到京城讨赏赐的荀氏懂事的不能再懂事。

他们甚至不随意任命郡守级别的官员,想要官职还知道拿功劳来换,这难道还不算懂事吗?

皇帝陛下对他们家小将军的滤镜有八百米厚,对他们家小将军派来的功臣也和颜悦色好说话的很。

小将军长的好,小将军身边的人也都不差,光他见过的这几个就都是人中龙凤,小将军身边肯定还有他没见过的大美人。

朝中吵架让他们吵去,玉玺在他手上,别的事情做不了主任命官员还是可以的。反正他给出的任命诏书只是个名头,能不能让地方听话还得看官员自己的本事。

小将军不缺本事,只缺这份名正言顺。

嗨呀,他们两个简直是绝配。

小皇帝对着地图琢磨了半宿,然后大手一挥给出了三份诏书。

周瑜为吴郡太守,孙策为会稽太守,曹昂为广陵太守。

扬州不太好打,小将军打完袁术后得先拿下吴郡,不然占据九江也不好守。

豫章和庐江也很重要,进可以攻打荆州退可以防备荆州的进攻,不过庐江太守陆康是个好官,豫章太守是太仆朱儁之子,倒是会稽太守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是谁,那就把会稽太守换了,反正卸任后小将军也会给他安排其他去处。

他在京城当摆设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上朝的时候朝臣吵架他都听着呢,天底下就那么些大官,州牧刺史郡守国相这个等级的官儿他还是有印象的。

地方确实已经不听朝廷的话,但是架不住朝中众臣依旧觉得朝廷要有朝廷的样子,管不住地方也要打听地方的情况,顺带着连他也知道哪个地方的郡守政绩显著哪个地方的刺史侵虐百姓。

知道有什么用?在上朝的时候谴责他们一番?

摇头.jpg

小皇帝不太懂朝臣的心态,他感觉像他们家太傅这样不过问政事的才正常。

问啥啊?现在这情况越管越糟心,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自己把自己气死了。

于是乎,在满朝文武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他们家陛下便勤勤恳恳的写好诏书盖上玉玺给出赏赐将人送走了。

看那架势像是连他本人带玉玺也想跟着走。

满朝文武:……

小皇帝:(*^▽^*)

其实他更想让这位小周将军带几份盖好印玺的空白诏书回去,省得每次有事都大老远的往京城跑。

好了好了,淮南的事情已经解决了,各位大人继续讨论怎么把西凉马腾打发走吧。

听说京城已经有人想要联合马腾攻取关中了,连他都有所耳闻,朝中大臣该不会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啧,比他还废物。

……

寿春城中,刚刚将城中清理了一遍儿的乌程侯掏掏耳朵,“也就是说,臭小子们先一步找天子要了任命诏书把扬州全境都给占了?”

程普表情沉痛的点点头,“是这样。”

“那老子忙这些天算什么?算老子勤快?”乌程侯怒目圆睁,骂了半天最终以一句“还是打轻了”收尾。

乍一听是怒骂,仔细一听就知道这是在炫耀他儿子有本事。

韩当努力学程普绷住沉痛的表情,但是现在这情况他实在有点绷不住,连忙在笑出来之前赶紧撤出去。

程普反应慢了一拍没来得及撤,只能硬着头皮听他们家将军接下来的安排。

他们本来就没打算在扬州多留,打完仗后要回豫州安排过冬事宜,就算没有朝廷的任命诏书他们也不能在扬州耽搁太久。

去年冬天冷的过分,今年冬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样。

冬日里稍有不慎民间就会发生动乱,那么大的豫州有的是他们忙。

……

又一场雨落下,北风已有刺骨的感觉。

孙策带着一万水师回到下邳得到全体小伙伴的热烈欢迎,以及对他那张俊脸的暖心慰问。

结果就是虎崽子伤上加伤,小曹同学也喜提一双熊猫眼。

等到周瑜带着一车队的赏赐和三份任命诏书回来,同样得到全体小伙伴的热烈欢迎。

以及他对小伙伴们的暖心慰问。

什么情况?他也没在京城耽搁几天?怎么一回来这俩人都破相了?

“此事说来话长。”诸葛瑾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终还是摇摇头祸水东引,“公瑾还是直接问主公吧。”

“不用问主公,问我就行。”孙策笑嘻嘻挤过来,“公瑾待会儿随我去城外军营看看,保证是个大惊喜。”

这是伤吗?不,这是他战斗的勋章!

曹子脩那才是虚了吧唧的伤。

小曹同学正抱着任命诏书乐呵,看在任命诏书的份儿上没和嘚瑟的虎崽子呛声。

他以为这次只有周公瑾会得到官职,没想到还有他和孙伯符的份儿,朝廷真是越来越大方了。

荀晔带着他爹让周瑜捎过来的信往回走,不用想也知道信里写了什么。

哪是朝廷大方,分明是他们陛下偷跑的越来越熟练。

“收拾一下,半个时辰后去议事厅集合。”

诏书已经到手,他明天就启程去寿春见乌程侯。

他很有礼貌,已经揍了虎崽子就不能再揍他了。

龇牙笑.jpg

荀小将军悠哉悠哉回屋看信,看完之后不自觉皱起眉头。

京城有人勾结西凉马腾妄图夺取关中?

现在的京城没有乱到史上那种情况,朝廷没有迁都,关中也没有十几路军阀混战,干什么想不开要和凉州军勾结到一起?

朝廷再怎么落魄好歹也是朝廷,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民间正常生活,换成凉州军阀掌控关中……

他不知道马腾行事是什么风格,但是上一个掌控关中的凉州军阀是董卓,董仲颖凭他一个人的能力将整个凉州的风评都拉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他完全不觉得马腾占据关中会是好事。

阿爹在信上特意提到刘焉的长子刘范在京城任左中郎将,难道是怀疑事情和刘焉有关?

不对,应该不是怀疑,而是确定。

如果只是怀疑的话阿爹不会特意在信里提及,既然提了那就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刘范和马腾私下勾结。

凉州、司隶、益州三州接壤,归属益州的汉中郡卡在中间,名义上汉中是张鲁自治,实际上全天下都知道他和刘焉关系匪浅。

汉中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南可入蜀北可窥视长安,汉水与长江连通,沿江而下可至荆襄,往西通过西汉水亦可抵达陇西。汉水南北有秦岭和大巴山,山岭向东延伸便是潼关、三峡天险。

但是地理上的四通八达不代表真的方便,史上诸葛丞相北伐打了一辈子都没能从汉中打进关中,足见沿途的山路雄关有多不好走。

还是说因为现在的关中不像史上曹魏掌控下的关中防守严密,刘焉看皇甫嵩老将军这几年操劳过度身体不好就觉得打入关中如同探囊取物?

嘶,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关中有皇甫嵩老将军坐镇,也只有老将军能坐镇,西凉兵马这几年明里暗里没少试探,如果不是确定朝廷拦不住他们,马腾也不敢直接带兵囤驻池阳黄河边的长平岸头。

池阳属左冯翊,已经是关中三辅地界儿。

皇甫老将军现在只抵御西凉乱军已是勉强,要是再有内贼,那关中算是凉了。

颍川可以随时支援洛阳,但是颍川离长安太远,关中打起来的话并州叔祖那边出兵更快。

叔祖知道关中的情况吗?文若叔知道关中的情况吗?阿爹在洛阳给哪边送信都方便,他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不行,不放心,等他写信问问。

理智告诉他长辈们不需要他操心,但是焦虑起来除了他自己谁都不能让他放心。

扬州才刚刚到手,他能放心的带着小伙伴开发东南吗?关中打起来的话需要他回去帮忙吗?真要开战的话,他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逆江而上干掉刘表然后打刘焉个措手不及吗?

他没有开玩笑,他是认真的。

荀悦:……

荀彧:……

荀爽:……

幸好长辈们都不在跟前,不然一大家子会凑在一起开会商讨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大压力。

是他们表现的不够靠谱吗?为什么傻小子能问出这些傻问题?

……

带着信件的亲兵快马加鞭离开,一骑去京城,一骑去颍川,一骑去晋阳。

半个时辰后,荀小将军的亲信和徐州官员整整齐齐坐满了议事厅。

首先,领赏归来的周瑜代表天子发言,对讨逆之战立下功劳的文臣武将进行口头夸奖以及物质封赏。

口头夸奖人人有份,物质封赏同样人人有份,全体参会人员对小周将军的讲话回以热烈的掌声。

然后,荀小将军对讨逆之战中立下功劳的文臣武将进行口头夸奖以及画大饼鼓励。

口头夸奖人人有份,画出来的大饼同样人人有份,全体参会人员对荀小将军的讲话同样回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颁奖结束,开始安排新任务。

他们来徐州之前已经将青州托付给攸哥,之前那些天的讲解不是白费劲,这不就派上用场了?

青州不用操心,需要操心的就是徐州。

很不幸,徐州牧陶谦在袁术亲率大军进攻广陵的时候气急攻心一命呜呼,已经由他的两个儿子带回丹阳老家安葬,目前徐州军政诸事皆由青州牧荀晔代为处理。

经过之前一年的努力,青州境内的屯田已经进入正轨,均田令的推行也进展喜人,最大的成果就是青州无家可归的流民不用再背井离乡跑去其他地方讨生活。

百姓沦落为流民都有原因,官府不光负责分田,还负责调查这些流民为什么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如果不是因为单纯的天灾而是掺杂着人祸,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转到查案抄家部门。

青州的战时管理体系已经完备,徐州也要再接再厉,所以他把刚从抗旱事宜中闲下来的贾校尉调到徐州指导工作来了。

徐州的典农校尉陈登表示热烈欢迎。

以为今冬能在临淄安心窝冬的贾诩:▼-▼

荣升为徐州治中的贾诩:▼-▼

从只管屯田到屯田、均田一把抓的贾诩:▼-▼

荀小将军搓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经过这几年的相处,贾毒士的假笑已经吓不到他。

他走哪儿把贾毒士带到哪儿,那么深厚的感情是说着玩的吗?

总之就是,有贾校尉在下邳坐镇,徐州将会和青州一样成为他们开拓扬州的安稳大后方。

他们贾毒士刚到青州的时候干劲儿满满,遇到看不惯的事情还能好心的先礼后兵,徐州就算了,看他的假笑程度就知道今年冬天完全没有以理服人的空间。

祝福徐州。

双手合十.jpg

陈登等人不太理解荀小将军的眼神,贾大人看上去那么和气,应该很好相处吧?

唔,怎么凉飕飕的?

也是,马上就要入冬,该加衣裳了。

徐州交给贾诩,接下来就是真正的重头戏——扬州。

荀小将军拍拍手让大家伙儿打起精神,要跟他一起去扬州的都睁大眼睛,留在徐州也都得认真听。

扬州生产力不足,他们随时可能派人过来要物资支援,徐州、青州、豫州乃至兖州都得随时准备着。

哼,他手上有人。

发出大反派的声音.jpg

回归正题,来听听他的打算,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只要合理他这里随时调整。

荀晔拉出挂着舆图的架子,“徐州的一应事宜交给贾先生,我明日启程去九江,伯符去会稽,公瑾去吴郡,子脩去广陵。如无意外今冬不会对外开战,到任后以剿匪平乱为主。”

九江是交通命脉,不管是以江东当大本营还是以徐州当大本营,只要有个能退的后路,他到九江后的处境就比袁术好的多。

提起汉末三国,什么地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家就没有不争的地方,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分争的程度,九江这种交通要道还是有几分含量的。

身为扬州唯二的能被朝廷任命的官员治理的郡,九江的耕种环境称得上是扬州之最,那儿有战国时楚国修建的芍陂水库,足以灌溉周边近四万顷的土地。

他就说修建水库很有用。

昔年芍陂水库成就了楚庄王的宏图霸业,如今的芍陂水库也能助力他X太祖的不世之功。

嗯,寿春是战国末年的楚国国都,也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的国都。

刘安身为大名鼎鼎的豆腐的发明者,他的封国基础条件肯定不会差。

淮南是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平原,史上曹老板拿下这块地盘后立刻就开始推广屯田,也说明这儿非常适合农耕。

时隔许久终于又能干回老本行,他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至于九江之外的扬州其他几郡,他们需要干的不是屯田,而是尽可能的将山中百姓迁出来编入户口。

毕竟这年头扬州能开战大规模屯田的地方不多,九江之外的其他地方在屯田之前得先疏通河道修渠引水。

河网密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引水方便,坏处是难规划,在灌溉用水规划完成之前更重要的是发展来足够的人口。

已知: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南,带去先进农耕技术的北方流民立了大功。

得:需要另外琢磨人口来源。

史上孙吴开发东南也是这个策略,从黄巾之乱开始就有大量流民沿着淮河长江南逃,之后中原混战愈演愈烈,孙权上位后直接在长江沿岸设置招抚点对南下的流民来者不拒。

只要来他们就收,不光收还分田免赋,承诺肯定让他们过上比老家更好的日子。

招抚流民的法子就那么几个,北方各州现在招抚流民打出的旗号也是分田免赋,看他们现在能将流民都控制在北方就知道史上孙吴靠这个法子吸纳了多少劳动力。

北方流民为扬州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他们可以带过去,但是如今流民基本上都在北方各州内部消化,劳动力只能靠扬州自己。

但是吧,话又说回来,之前说什么来着,朝廷能控制的扬州郡县只有九江和豫章这两个,其他地方不是发展不起来,而是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且不纳税不服役不把朝廷当回事儿的山越,连带着经常被山越袭扰的山外百姓也不怎么把朝廷当回事儿。

划重点: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山越百姓。

既然没法守株待兔等到北方的流民,那就只能找大山要人了。

山越不纳税不服役不服朝廷管教,自然也不可能有户口,现成的劳动力说什么都不能放过。

不过作业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抄,问大山要人的策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

史上的孙吴持续派兵进山围剿山越,强行将山中的山越部落和逃入山中的汉人百姓迁到山外定居,迁出来的百姓编入户籍,青壮年当兵,老弱妇孺耕种。

强制性的迁出百姓会引来百姓的不满,但是战乱时期没那么多讲究,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迁出来的那些山越部落确实对开发东南起到了大作用。

鉴于山越部落进山为民出山为寇的特性,他们接下来的手段也不会软和。

进山讨伐逼山越部落下山可以参考,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就算了,他还没沦落到必须让出兵权才能在扬州立足的地步。

孙吴立国之前户籍上的人口有九百多万,但是在西晋灭吴之时,官府账面上的人口数量只剩下两百多万。

按理说孙吴几代接收北方流民迁出山越部落百姓人口应该越来越多,事实上也是如此,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多出来的人口都不归官府,而是归属地方世家大族。

他们家孙叔出身寒门,不像曹老板家大业大,更不像刘皇叔能借汉室正统,能闯出一片基业全靠自身本事。

到孙权接收江东时,那些跟着他爹他哥出生入死的将士还有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都需要拉拢,孙家没有家底也不能借正统之名怎么办?只能大肆封赏。

朝中统兵将领阵亡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甚至允许世家大族组建部曲私兵。

进山清剿出来的人口能进自家口袋,练出来的兵是自家的兵,哪个世家哪个将领会不上心?

结果就是孙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大量将才,吴地世家大族的权势也是空前的膨胀。

吴地世族权势空前膨胀,之后不久就是衣冠南渡,世族门阀垄断仕途就是九品中正制和世袭领兵制综合而来的产物。

五胡乱华要从根本上掐死,世族垄断也要从根本上掐死,什么世袭领兵制什么九品中正制,通通死啦死啦地。

也就是说,他们迁出山越部落的难度会更高。

没办法,给老板干活和给自己干活区别很大,他不是魅魔,没法让将士们全都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的计划是:能说服的尽量说服,说服不了的就打服,只要没有人员伤亡,什么偏门的歪主意都能用。

比如在山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偷偷抢收他们的稻谷,比如在山里想出门交换物资的时候把交易点迁的远远的,比如在大人出门劳作的时候上门抱起家里的孩子就跑。

总之就是,只要别出人命,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吴郡本地人孙策嘶了一声,非常耿直的回道,“主公,按照您说的这些歪门邪道,真的很难不出人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