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董先生赞助

*

战俘营的围栏横木上少了个看热闹的家伙, 四面八方再次被吕大将军的怒吼充斥。

荀晔揉揉耳朵,远远朝守在大营门口的卫兵招手,“什么情况?怎么生这么大的气?”

张辽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 “好像是说将领管不住手底下的兵。伏义,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高顺皱起眉头,“还是老样子, 并州兵和凉州兵互相看不顺眼。”

大营门口的卫兵小跑过来, 听到问话后小声汇报情况, 总结下来和高伏义的意思差不多。

军队驻扎的地方不能离城池太近, 高伏义选的地方离城门有五里左右, 选好位置后便按照十万驻军的规模来搭建营寨。

将领挑选营寨的条件都差不多, 晋阳是北方重镇,适合驻军的地方以前都当过军营。

谁都不爱住破地方,当时就闹的不太愉快。

高顺没空挨个儿找他们讲道理,直接下令将所有地方都清理出来全搭新的, 别管并州兵还是凉州兵分到的活儿都变多,就算依旧互相看不顺眼也不敢再挑事儿。

损人利己的事情能干, 损人不利己还是算了, 犯不着为一群混蛋玩意儿搭上自己。

本来营中已经消停,但是今天第二批军队抵达,双方互相找亲友数落对面有多欺负人,一来二去就又闹了起来。

但是这次更倒霉,直接撞到了吕大将军跟前。

荀晔啧了一声, “来的路上感觉相处的还行, 怎么一停下就找事儿?”

张辽往那边瞅了一眼, 看所有人都被骂的不敢抬头,庆幸他们这会儿离的远不会被波及, “路上有正经事,忙着的时候当然没空惹是生非。”

“光顾得教育山贼,把他们忘了是吧?”荀晔甩甩手,“我去看看。”

张辽和高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跟上去。

兵丁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将领也需要利用兵丁之间的矛盾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并州兵和凉州兵不是第一天看不顺眼了,他们想不出有什么法子能让两边摒弃前嫌亲如一家。

营门前,吕布越骂越气,看到荀晔过去索性把训话的活儿交给他。

荀晔接过重任,然后小声劝道,“将军消消气,正好文远兄在后面,您实在气不过的话就去揍他一顿。”

紧随其后的张辽:???

不是,他是什么出气包吗?

小张将军很生气,但是他不敢说话,怕吕奉先把刚才那话当真连忙拽上高顺撤的远远的,坚决不上赶着挨揍。

吕布拉下脸一个字都不想再说,煞气腾腾的样子除了荀晔没人敢往前凑。

小荀政委看看萎靡不振的校尉、骑都尉们,再抬起头四下扫了一圈,果不其然,贾诩贾校尉正躲在帐篷后面看热闹。

同是校尉,有封号的校尉和没有封号的校尉地位相差甚多,后者是基层的统兵将领,前者就是贾校尉这种,主要干辅佐主将的活儿。

别家的讨逆校尉、讨虏校尉是真的为主将忙东忙西,他们这位……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火上浇油已经很好了。

贾诩看热闹看的正开心,他还以为抵达晋阳后会和在路上的时候一样一直盯着他,没想到荀公达忙着忙着把他忙漏了。

军营好啊,军营里都是说什么信什么的大聪明,最适合他这种平平无奇的人待了。

结果还没高兴一会儿,比大荀更难缠的小荀就又盯上他了。

贾诩:……

贾诩默默放下手里的果干,拍拍衣服上沾到的灰尘,一脸严肃的假装刚才没有在看热闹。

荀晔嘴角微抽收回目光,示意挨训的校尉、骑都尉们跟他走。

文远兄说的不错,没有正经事情干才会惹是生非。没关系,马上就就让他们忙的没空挑事儿。

被训的没精打采的将领们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小心翼翼的看了眼站在旁边的吕大将军,更加小心的跟在荀小将军身后走。

一个接一个排成长队,愣是走成了半圆。

荀晔:……

吕布:……

荀小将军扶额摇头,这群家伙打仗的时候是真生猛,私底下也是真的憨。

战俘营是直接从大营旁边圈出来的,所以吕大将军训话的时候郝昭那小子还能趴在横木上看热闹。

现在不用偷偷摸摸的看了,都站起来来让隔壁大营的兵看看他们的精神气儿。

郝昭看到他们荀将军的手势就知道到他们喊口号壮军威的时候了,立刻带着身后的千人方队扯着嗓子喊。

郝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所有人:“吃饱饭!”

郝昭:“怎么才能吃饱饭?”

所有人:“闷头干!”

一个方队开始喊,其他方队也不甘落后,一时间营地四处都充斥着“吃饱喝足”“光宗耀祖”“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之类的口号。

和荀晔他们同行的兵丁将领最近见多了这种场面,再听到也不像之前见到时那么震惊,第一次见到这场面的兵丁将领却都如出一辙的懵。

什什什什什么情况?这些贼兵都失心疯了吗?

小荀政委抬手让有点上头的战俘们停下,然后看向排好队的校尉、骑都尉们,“什么想法?”

众人面面相觑,没见过荀小将军训话的校尉试探着回道,“当兵要吃饭?”

荀晔:……

说的很好,下次别说了。

“你快闭嘴吧。”旁边人小声骂了一句,将人拽回队里然后大声喊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回将军的话,我们知道错了!”

荀晔叹了口气,又把人带回牙旗下面准备好好谈谈。

吕布看他这架势就知道谈话时间短不了,示意高顺凑近点听着,省得今后遇到兵丁不和闹事只会劈头盖脸的骂。

高顺想说他没有只会劈头盖脸的骂,他私底下也和手底下的校尉兵丁谈过话,但是看他们家将军余怒未消的样子还是不要顶嘴比较好。

张辽悄咪咪的溜回来,手里还拿了张不知道从哪个帐篷里顺出来的蒲席。

吕大将军毫不客气的将人踹一边儿去,自己占了蒲席不说还把张文远打发去取水。

张辽敢怒不敢言,直接一步到位让亲兵把案几也抬来。

荀晔无视张辽走过来张辽走过去,绕着一群基层将领一边走一边说,“刚才那位校尉说的不错,当兵最重要的是吃饭。诸位仔细想想,现在给你们发粮饷的是谁?”

“朝、啊不、是州牧大人。”旁边人正想说“朝廷”,还没说完就被旁边人杵了一下,反应过来立刻改口,“无论出身何地,我等皆为州牧大人效死。”

其他人立刻跟上,“愿为州牧大人效死。”

荀晔:……

州牧大人不在场,不用那么认真。

小荀政委摁住表忠心的将领,继续和他们唠嗑。

怎么说呢,将领士兵都不是傻子,一门心思只追随一个人的愣头青有,但是那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谁发粮饷就听谁的。

上头争权夺利没消停过,基层官兵几乎隔几个月就换一轮长官,就算是杀死对方首领抢来的兵,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也是杀掉那些死忠然后将剩下的打散编入自家军队。

董卓杀丁原是这样,他们杀董卓也是这样。

精兵培养起来不容易,战场上的伤亡已经够大,能用怀柔手段招揽的绝不用刀子。

兵丁也知道这年头青壮难得,也不会太在意上头长官发生变化。只要有人发粮饷,他们指哪儿打哪儿。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他们还能不知道谁给他们饭吃?

所以并州兵和凉州兵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也好解决。

大汉还没亡,不管他们实际上追随哪路豪杰攻城略地,名义上都只能是朝廷的兵。

既然都是朝廷的兵,出身并州还是出身凉州有区别吗?

他们荀氏还是豫州来的呢,也不影响他们要在并州发展。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因为出身而互相看不惯是不对的。

他们可以同乡抱团,但是不能抱团后和另一团干架。

又不是没有正经敌人,自己人和自己人有什么矛盾说开了就好,实在不行就搭个台子打擂台,还能给枯燥无味的军中生活增点趣味。

军中禁止内斗,打赢了关禁闭打输了躺伤病营,出去剿匪就不一样了,那打的是他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同样是躺伤病营,一个因为军中斗殴窝囊的躺着,另一个战场杀敌光荣挂彩,俩人的感觉能一样吗?

大家今天刚汇合他就不多说了,回头重新调整训练计划,人员分配也得动一动,调整完之后立刻开始出去剿匪平乱,有精力都攒着往外使,发泄在内斗上简直是浪费。

好了好了,都散了吧。

记得把他刚说的传达给底下每一个士兵,实在记不住也没关系,他过几天找机会挨个儿谈。

众人:!!!

挨、挨个儿?

再次面面相觑。

和荀小将军挨个儿谈话相比,他们更希望集体被吕大将军训斥。

集体训话和单独谈差别大了。

大家一起挨骂他们能在将军骂的同时在心里继续骂,骂来骂去都是骂和他们过不去的家伙,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单独谈话还怎么自欺欺人?

唉,早知如此就少吵两句了,这事儿弄的。

一群人各自回去,看上去比刚才被吕布教训的时候还萎靡。

荀晔倒杯水润润嗓子,“这就蔫儿了?将军,你们以前是不是从来没这么训过话?”

吕布含糊道,“当然有,只是和你训的不太一样。”

他们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泥腿子,把脑袋劈开也倒不出来那么多大道理,让他和文化人一样讲道理那是在难为他。

以前没那么多讲究骂几句就算了,骂了还不改就揍,揍了再不改就拖出去砍了。

现在不能像以前那么简单粗暴,但是他们现在也有能靠嘴皮子以理服人的将领,完全用不着为难他们这些没文化的家伙。

略过略过,说点别的。

荀晔咧嘴笑笑,喝完一杯再倒一杯,“将军,待会儿回城记得把军中将士名册一起带着,咱们回去商量商量怎么分配人手。”

张辽竖起耳朵,“打哪儿?”

荀晔瞬间凶残,“打你个大头鬼!”

沿途清剿贼匪的时候和他抢活儿他就不说了,来到晋阳后再敢和他抢他就把这混蛋家伙挂城墙上和底下行人大眼对小眼。

——政委,小张将军已经被挂上去三天了。

——他知道错了吗?

——他挂了。

……

不说了不说了,现在就回城。

他们来军营只是为了换装备,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不能一直耗在营里和将士们唠嗑。

吕布伸了个懒腰,“你和文远先走一步,伏义留下收拾东西。”

军中文书找他没用,高伏义比他更清楚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

荀晔应了一声,带上他新鲜的漂亮披挂和强弓长枪骑上踏雪乌骓回城。

太阳快要落山,叔祖和攸哥应该也休息的差不多了,他忍了那么多天没吭声,今天一定要好好炫耀炫耀。

瞧他这一身装备!都是凭本事得来的!

嘿嘿嘿。

……

晋阳城中,荀爽等老人家舟车劳顿多日都在休息,荀攸刚到新地方不熟悉情况心里不踏实,安顿好府里便让人请晋阳城的官员进府一叙。

他不好越过叔祖直接管太原郡的官员,但是请同僚过来说说话还是可以的。

并州和京城来往不方便,好在太原和上党两郡尚在朝廷的管辖之下,上党郡的情况稍后再探,现在只来说说太原的情况。

朝廷任命的州牧抵达并州,来时还带了十万精锐大军,别说太原郡,就是整个并州都找不出几个敢当刺头的家伙。

他们敢不把朝廷的任命当回事儿,但是没胆子硬扛十万大军的威势。

兵威比什么都好用,太原郡的官员都特别好说话,上到太守下到诸曹掾都尉属官都积极配合,要不是竹简不好随身携带他们恨不得把满屋子的文书都带上。

他们远在并州不能亲身经历京城的风起云涌,但是身为官吏消息都很灵通,本地官吏对本地的事情了如指掌,外来官员亲朋好友遍天下,总有几个能写信互通有无。

这些天收到的信件中都提到州牧大人脾气好,但是也说了州牧大人家的小辈都不好惹,尤其是那个年纪小的,一言不合他是真的能要命。

现在看来,年纪大的这个也没好相处到哪儿去。

不是说脾气不好相处,而是这严谨的性子放到哪儿都能让人如坐针毡。

赶紧让荀太守带上吕大将军去收复五原吧,留在太原太委屈他了。

真的,真心话,不骗人。

诸位大人走出府邸都松了口气,怎么说呢,世家出来的上官比没有家世的上官更难糊弄是共识,比起荀州牧这种位高权重的上官,他们其实更希望接任的刺史州牧和丁原丁刺史一样。

并州羌胡林立,随着朝廷威势减弱,并州郡县越来越偏向起用本地豪族大户为官,到如今除了少数几个郡的太守是外来官员,几乎所有郡县属官都是本地人。

刺史和州牧属官也是外地人,但是并州上上上上任刺史死于鲜卑之手,上上上任刺史死于南匈奴入侵,上上任刺史来了没俩月就带上并州大部分精锐走了,上任州牧更是压根儿没来过。

连着几任一把手都是这样,他们已经习惯上头无人管束,由本地人各管各郡挺好的。

说句丢人的,别看他们说起太原郡时头头是道,但是他们连晋阳城都管不住,太原治下其他城池就更不用说了。

地方豪族心情好了搭理他们一下,心情不好连理都不带理的。

就……

大人最好有点心理准备。

讲道理在并州不好使,还得拳头够硬才行。

最后离开的太原太守王泽不着痕迹的提醒了几句,然后和其他人一起离开府邸,准备等明日州牧大人传唤的时候再来正式拜见。

荀攸起身送至门口,客人的马车还没走远,迎面就来了七八辆没见过的马车。

为首的士兵前来汇报,“启禀大人,这些是荀将军让我等送来的账册,说是让您先过目。”

“账册?”荀攸眸中的不解一闪而逝,让他们将马车里的东西先放到院子里,稍后有空他就去看。

路上该看的文书都看的差不多了,哪儿又冒出来这么多账册?

荀攸想来想去想不明白,看着卸下来后堆成山的竹简脚步一顿,深吸一口气做足心理建设,然后才发现旁边还有两堆小的。

拿起最小的那堆翻开,是高伏义路上剿匪的战利品。

再看看旁边那堆,哦,是朝廷的赏赐。

所以最后这座山是什么?

……

日头偏西,出城野了大半天的荀小将军终于到家。

城门附近的街道人多不好纵马飞奔,来到官员居住的区域就舒服多了。

天边红霞万丈,踏雪乌骓风驰电掣,好像眨眼间就回到了大门前。

荀晔摸摸爱马的鬃毛,牵着他的漂亮宝贝去找他们家攸哥炫耀。

叔祖年纪大了不好再骑马,攸哥正是奋斗的年纪,就算不上阵打仗也要挑匹好看能撑场面的坐骑。

天气渐暖,傍晚也不再和冬日一样寒意彻骨,荀爽和荀攸正坐在廊下说话,看到风风火火回来的臭小子才停下交谈。

“叔祖叔祖,看我的马。”少年郎兴高采烈说道,“它叫踏雪乌骓,和吕将军的赤兔相比也毫不逊色。”

荀攸扶着他们家叔祖起身,看到浑身鲜亮的踏雪乌骓很是惊艳,但是不妨碍他找臭小子说正事儿。

“是匹难得一见的好马。”荀攸点点头,然后指指院子里堆成山的竹简,“但是,明光,你要不要先解释一下这些是什么?”

荀晔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顺序从小山到大山一次介绍,“这些是高伏义路上剿匪缴获的战利品,这些是咱们出发之前朝廷的赏赐,最后这些是从董卓那儿搜刮来的。有这些钱粮财宝撑着,就算朝廷从今以后对咱们不管不问也不用担心饿死在并州。”

荀爽叹气,“叔祖以为董卓搜刮的民脂民膏都留在了洛阳。”

“怎么可能?”荀晔战术后仰,“叔祖,带兵镇压董贼余部的可是吕奉先吕大将军,我们看到好东西肯定自个儿留着啊。”

荀爽:……

荀攸:……

前面还是吕奉先,后面就变成了你们,所以你们是志趣相投玩一块儿去了是吗?

荀晔挠挠头,小声道歉,“对不起,我们应该提前和叔祖兄长说,但是当时比较急,也怕走漏风声导致粮草运不出来,所以就一直没敢吭声。”

并州贫瘠,这些年到处都在打仗,百姓逃难还来不及根本没有办法安心种田,他们要在这儿发展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钱财反倒其次,董卓囤起来的粮草必须偷渡过来。

京城富甲天下不缺粮,那些粮食留在进入国库是锦上添花,来到并州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幸好他们把一起带来了,听阿飘爹的意思他们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接下来许多年都可能天灾不断,所以囤再多粮食都不嫌多。

真的不是信不过叔祖和兄长,他想着直接送账册会更惊喜,一路上瞒的可辛苦了。

荀爽屈起指节敲敲他的脑袋,“惊喜有了,惊吓也有了,公达看到这些差点没吓出好歹。”

荀晔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怎么会?兄长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世上再没有比兄长更沉着冷静的人了。”

“现在想起来说好话了?”荀攸瞥了他一眼,“进屋说。”

“兄长稍等。”荀晔出去给爱马安排个超豪华单间马厩,安排好之后才回来继续说,“叔祖,兄长,今天军中将士有点闹矛盾,路上俘虏的山贼也不好一直闲着,我有点小想法您二位先听听。”

荀晔把刚才的事情从头到尾说给他们听,已经在想怎么开始他的种田大业。

都知道人口很重要,但是指望百姓多生孩子太慢,增加户数最快的法子就是把豪强大户藏匿的百姓给扒拉出来。

同理,增加田亩数的最快法子也是把豪强大户藏匿的田亩清理出来。

嗯,两件事都踩在了地头蛇的七寸上。

他现在不知道太原郡一共有多少户人家多少耕地,但是不耽误他提前规划上。

不赶紧行动不行,再磨蹭下去就真的赶不上春耕了。

清查人口和丈量田地很得罪人他知道,当年光武帝度田都以失败告终,他们重启光武故事遇到的阻力肯定也很大。

但是,话说又说回来,光武帝下诏检校田亩户口时政局不稳,皇帝不能豁出去和地方豪强硬碰硬,他们现在这情况和当年完全不一样。

这是乱世,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在没有比现在更适合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