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看电视的人都知道, 在三国高危职业排行榜上,刘备的上司、东吴的都督和吕布的爹常年高居榜首。
荀晔听到“飘零”俩字儿下意识打了个激灵,二话不说赶紧拿起桌上的梨子堵住吕布的嘴打断读条。
不敢飘零, 可不敢飘零,他们前途无量大有可为,谁飘零他吕奉先都不能飘零, 更不能在他们家叔祖面前飘零!
他的叔叔数量已经足够多, 不需要再添个叔。
如果吕奉先要长他一辈, 张文远肯定不会干看着。连张文远都要以叔父自居, 高伏义肯定也会暗戳戳涨辈分, 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不可以!绝对不可以!
吕布不知道这小子为什么这么大反应, 一边啃梨一边说道,“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州牧大人麾下将领,还不准我高兴高兴?”
他本来想的是先把这臭小子拿下然后再去找小皇帝要诏书回并州,到时候荀司空那里有这小子去说, 只要司空大人点头,他们立刻就能拖家带口的离开京城。
城外要带的“行李”有点多, 拖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发现, 到时候想带走就没那么容易了。
计划制定的很完美,就是一直没想出来怎么让明光主动开口和他们走。
他想不出来好主意也就罢了,张文远和高伏义也都是木头脑袋,一个靠得住的都没有。
好在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不, 他们没想好到底怎么办朝廷先替他们想好了。
原本只是想着带明光一起走, 现在不光有脑袋瓜很好用的明光还有更聪明的长辈。
以司空大人为新任并州牧, 他做梦都不敢梦的这么一步到位。
还有同去并州的司隶校尉荀攸,虽然没接触过, 但是能当上司隶校尉肯定有他的能耐,去五原当太守那是五原百姓的福分。
感谢朝廷,感谢小皇帝,感谢王允老儿,虽然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想的,但是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场面不多见,好不容易赶上一回必须得珍惜。
想他吕奉先因为骁勇善战才被提拔,进京近一年愣是一次像样儿的仗都没打过,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反正他觉得他没错。
荀司空能把动手杀董卓那么关键的任务交给他说明是个慧眼识珠的大好人,在京城都能那么看重他,回到并州肯定不会压着他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
这不比董卓更像义父?
吕大将军扔掉梨核擦擦手,凑到新上司的亲侄孙跟前问道,“州牧大人要去并州上任,身边可有儿女陪伴?”
荀晔满眼警惕,“你想干什么?”
叔父们和姑姑都在冀州,之后要不要搬家得看他们能不能在并州稳定下来,现在问就是没有儿女只有侄孙。
怎么?他和攸哥两个还不够承欢膝下?
不行,不许,不可以。
吕布想着事到如今再拜个义父合情合理,他被不靠谱的上司吓怕了不想把手里的兵力全部交出去,也不想让新上司对他不放心,结为义父子是他能想到的最合适的处理办法。
州牧大人是他的义父,兵力在他手上也就等于在州牧大人手上,没毛病。
他肯定不像董卓那个狼心狗肺的东西一样玩反杀,一家人就是一家人,相互扶持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反目成仇那叫畜生。
荀晔捂住心口,事到如今,也别怪他不讲江湖道义。
吕布克父的触发机制不好说,为了保证叔祖在并州能安安稳稳的当州牧只能兵行险招。
只要他先开口和吕奉先结拜,吕奉先就不能再提认义父的事儿。
黄天在上,从今天起他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走走走结拜去,和他结拜之后大家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吕布:???
感觉哪儿不对,又好像没有什么地方不对。
荀晔熟练的指挥将军府的仆从,一边安排他们准备结拜需要用的东西一边回头说道,“没毛病,绝对没毛病,兄长难道不愿与小弟结拜?”
吕布愣了一下,“倒也不是。”
和这小子结拜跟认义父区别不大,总归都能和荀氏扯上关系,问题是他们俩这年龄是不是不太合适?
他拜州牧大人为义父,这小子要喊他一声叔,他们俩结拜的话这不就差辈儿了吗?
荀晔推着他往院子里走,“辈分不重要,你就说结拜之后是不是一家人吧。”
吕布:……
其实还挺重要的。
高顺张辽安排完军中之事回来复命,看到刚刚摆好的香案贡品不明所以,“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摆这些出来?”
荀晔朝他们招手,“正好正好,过来一起。”
这俩人就算不出现他也得派人去喊,不然回头张辽肯定是“结拜那么大的事儿竟然不喊我”“感情淡了呗嫌弃我了呗”“将军府之大竟无我张文远的容身之处”,从早念叨到晚直到睡觉都不肯放过他。
只张文远一个人阴阳怪气倒也还好,他们俩可以对着阴阳,就怕高伏义这个实诚人被那家伙说的真以为他们没感情了暗自垂泪,那时候是真的没法收场。
稳妥起见,他们大汉扬威F4天团必须整整齐齐。
不给别人留钻空子的机会,谁都别想挑拨他们的感情,把一切危险来源都扼杀在襁褓之中。
当天晚上,荀爽得知侄孙在外面有了三个结拜兄弟没忍住笑了出来,“小小年纪就学人家结拜,阿牞想当游侠?”
傻小子本来就跳脱,熟悉京城的情况后不再像刚来时那么紧张,瞧着更像是个半大孩子。
也是,要不是仲豫提前给他取字,这就是个半大孩子。
荀晔感觉今天的结拜很有价值,不光打飞了叔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成功将吕奉先的辈分拉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当时的他格外机智。
游侠才哪儿到哪儿,根本比不过机智的他。
小机灵鬼回来和叔祖汇报情况,第二天一早便和张辽以清点兵马为由去了城外。
诏书已经到手,终于可以开始转移战利品了。
宝贝长枪宝贝弓箭宝贝老婆再等等,京城不是好地方,他们进到并州地界儿再合体。
话说王司徒怎么想的?怎么愿意让他们带那么多兵离开京城?不怕京城守备力量不够吗?
好在王司徒的安排一步步都走在了他们的心坎上,想不通就想不通吧。
皇宫之中,小皇帝皱着脸和太傅杨彪抱怨,“荀司空年事已高,王司徒让他去并州那等苦寒之地是怎么想的?欺负人也不能这么欺负!”
他对朝政知晓不多都知道并州羌胡肆虐不是好地方,从中平四年南匈奴管治下的休屠各胡反叛开始到中平五年初西河郡太守死于休屠各胡之手,那地儿就没再太平过。
南匈奴的王庭美稷县归西河郡管,所以乱起来后西河郡首当其冲,之后并州刺史张懿战死,休屠胡杀死南匈奴的单于,南匈奴自此一分为二。
休屠各胡拥立须卜骨都侯,老单于的儿子于夫罗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南下流亡,和作乱白波谷的乱军勾结在一起入侵河东。
董卓进京后派牛辅去平定河东的白波贼却大败而归,现在董卓已死,那伙白波贼依旧没有被平定。
并州刺史张懿战死后继任的刺史是丁原,丁原进京后是董卓任并州牧。
丁刺史好歹还亲自去过并州,董州牧却是去都没去过,顶着并州牧的名头就反杀进了京城。
现在并州只有太原和上党两郡和朝廷有联系,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都杳无音信,离胡人最近的五原、朔方和上郡就更不用说了,估计已经全部被胡人占领。
并州贼寇林立,让吕布带兵去平乱已经足够,何必非要老司空跟着?
还任司隶校尉荀攸为五原太守,五原郡多少年都没有太守了?这时候派人去当太守真的不是让他去送死吗?
小皇帝很生气,但是他没办法左右王允的主意,“以前感觉董卓把持朝政很讨厌,以为董卓死了就好了,怎么现在感觉并没有好多少?”
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和以前一样提心吊胆,吃饭不用怕被下毒,睡觉不用担心被勒死,也不用担心朝臣动不动就撞死在崇德殿。
要是王司徒掌权也会有大臣撞柱明志,谁都别想拦着他也撞柱子。
杨彪叹气,“也许王司徒有他的道理。”
董卓携重兵入京将京城搅的大乱,接手他旧部的吕布虽然没表现出祸乱朝纲的意思,但是也不得不防。
京师有禁军守卫,地方兵马最好离的远远的,以免再出现乱子。
让吕布带兵回并州合情合理,让年过花甲的老司空去并州……
杨太傅垂眸,他怀疑王允在公报私仇。
六十多岁的年纪受不住车马劳顿,让老司空回乡荣养可以理解,将人派去并州那等兵荒马乱的地方算怎么回事?
王子师出身并州,不会不知道从京城到并州这一路有多难走。
明面上一州之牧风风光光,实际上呢,怕是明升暗贬借刀杀人。
荀司空无意争权,早在董卓掌权时他们私下里就说过,假以时日还是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继续钻研学问。
荀氏以经学传家,两次党锢损失惨重,族中子弟也很少再到京城任高官,荀司空已经将退隐之心摆在明面上,王司徒为什么不能得饶人处且饶人?
何况荀慈明根本没有做错什么,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诛董功臣,只是无意权势才步步退让,真要争起来他王允未必争得过。
杨彪顿了一下,终于反应过来王允为什么要做这么绝。
是了,以荀慈明的声望只要他留在京城就是威胁,王允想要独揽朝政必须将人弄走。
只是这么做未免太难看。
众口铄金,王司徒好歹也是名门望族出身,当年没少因为秉公直言吃亏,怎么现在反而也成了仗势欺人之辈?
还有京城之外已经开始互相攻讦的各路诸侯,吕奉先将军队全部带走,朝廷真能拿捏住那些诸侯吗?
王子师啊王子师,你知不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
杨太傅对王允这些天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本来董卓废立天子就给天下人开了个坏头,现在他王允又明晃晃的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天下各路诸侯见此情形会怎么想?
唉,大汉危矣。
朝堂上的气氛不怎么好,真心为大汉操心的忠臣无能为力只能黯然伤神。
敢秉公直言的大臣已经在董卓掌权时死的死走的走,留在朝中的就算心怀大汉也更偏向自保,只要王司徒不像董卓一样废立天子他们都能忍。
他们能怎么办?完全没有办法。
荀晔和张辽忙活整整两天终于安排好运送战利品的人手,要走的兵马很多辎重也很多,战利品放在竹简上感觉多到数不完,散在近十万大军里就显不出来了。
幸好小皇帝愿意让他们把所有的兵都带走,不然这些战马和粮食金银还真不好运。
最最重要的战利品安排妥当,高顺率先带兵返回并州。
并州的治所在太原郡晋阳县,根据最新消息,那伙在河东作乱的白波贼已经返回并州,现如今正在晋阳附近烧杀抢掠。
巧了不是。
他们现在的兵马中并州兵和凉州兵的数量五五分,一时半会儿没时间解决两方的矛盾,这些天两边的冲突没少过。
人平时喜欢窝里斗,一有外敌分分钟团结。
既然暂时没空调解矛盾,那就将内部矛盾转移成外部矛盾,把白波贼揍老实了也能发泄发泄精力,没准儿双方还能在战场上发展出新的情谊。
白波贼和南匈奴于夫罗部勾结在一起作乱,把他们都打老实了才好琢磨新理由去打休屠各部。
大汉是礼仪之邦,就算找茬也得找好理由再邦邦邦。
五胡乱华南匈奴率先南下,这事儿他可一直记着呢。
而且并州不只胡人肆虐,黑山贼也不可小觑,上党郡的张扬也不知道是什么立场,除此之外还有本地大族把持人口资源。
边地和中原不太一样,中原的世家大族看上去都很斯文,斯文着藏匿百姓斯文着搜刮民脂民膏。并州本地的豪族大户就简单粗暴多了,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修建堡寨聚族而居,只要有本事抢就是朝廷的东西也照抢不误。
也确实,胡人打过来的时候靠嘴皮子挡不住,武力值不够连命都保不住,哪儿还有机会以理服人?
因为并州形势复杂,高顺直接带走了七成兵马,不怕路上有贼寇来打,就怕他们不来。
天下局势瞬息万变,他们已经离开并州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南匈奴一分为二黑山贼白波贼四处开花,张扬在上党郡招兵买马也是干的如火如荼,就得来个硬茬让他们立威。
七成兵马把战利品和辎重都带走,剩下的三成兵力在后头慢慢走。
没办法,他们州牧年纪大了,慢慢走都担心会把他老人家颠簸出问题,快了真的不行。
荀晔想着安排好战利品就回城和王允打舆论战,他可是后世来的穿越者,还有四个大佬干爹的偶尔教导,后世那些粉黑大战打的鸡毛乱飞,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把舆论战交给他再合适不过。
必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王司徒喷个狗血淋头,让满朝文武都知道他王子师为了争权夺利如何迫害同僚。
不说把叔祖塑造成风雨中飘摇的小白花,至少也要把他受到的迫害放大十倍说出来。
这道德的制高点既然占了就别想让他们下来,好好感受舆论战带来的腥风血雨吧。
结果他这边忙完回城一打听,王允王司徒的名声已经黑的不能再黑。
行吧,有叔祖和攸哥在,舆论的战场上好像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总觉得叔祖和攸哥都是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大好人,遇到坏人只能委屈巴巴的退让受欺负,现在看来好像滤镜有点厚。
荀攸只是笑笑,写信告知冀州的族人让他们不要再往京城寄信等到并州后再重新联系,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家叔祖张罗带去并州的人手。
实权大臣不能带走,那些在王司徒掌权后被边缘化的能臣或者大家却可以。
并州贫瘠,但是好歹是大汉十三州之一,只要治理的好未必不能和幽州一样既有甲兵之利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大家都在忙,荀晔也不好闲着。
董卓旧部尽归他们,贾诩贾校尉也不例外,他不敢让人离开视线,于是再次拉着他们家攸哥强调此人的危险性然后把烫手山芋扔给聪明人。
荀攸想想再次恢复成毫不起眼的贾诩,虽然依旧不明白这人到底哪儿值得这么防备,但是也看出来了他的不起眼都是装的,“是个怪人。”
荀晔正想说什么,然后一扭头就看到了他们家叔祖带来的人,“蔡中郎?”
蔡邕温声打招呼,“明光小友。”
荀晔立刻乖巧,“您直接喊我明光就行。”
荀爽笑呵呵上前,“我们家明光惯会卖乖,伯喈不用和他客套,路上有什么事情直接找他和公达,他们会安排的妥妥当当。”
蔡邕也笑了,“家中书简略有些多,有劳明光费心。”
荀晔拍拍胸口保证,“您放心,家父也是爱书之人,小子对运书有经验,路上绝对不会损坏一分一毫。”
然后,他就看到了足足二十多辆大车的书简。
荀晔:……
对不起,话说早了,他爹虽然也爱书,但是他们家真的没这么多书。
荀爽笑道,“蔡中郎藏书多至万卷,虽说这些年有许多失散在路上,但是留下的也依旧有七八千卷。”
“这得比兰台的书都多吧?”荀晔小声嘀咕,“得多派几队兵马过来守着,回头阿父到并州看到这么多书肯定高兴。”
大话已经放出去了肯定不能再收回来,这年头书简都是传家宝,不要金银珠宝也得保证这些书简的安全。
并州文风不昌,有个藏书万卷的大儒跟着过去对开展教化百利而无一害,叔祖这挑人的水平真乃一绝。
之前卢植卢尚书为了躲避董卓迫害去了幽州,叔祖他们同僚之间应该有联系,看看能不能多带去几位大儒。
身为新时代并州人,能文能武才能把羌胡按在地上摩擦。
光靠拳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法子把羌胡同化过来才行。
荀攸听着傻小子的嘀咕,慢条斯理道,“你怎么知道叔祖没有写信?”
荀晔拍拍脑袋,“哇,不愧是叔祖。”
原来他们家叔祖也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属性,这是初代颍川人贩子啊。
人员到齐,准备出发。
小皇帝心里难受的紧,特意带人出来送行。
天子亲自出城送行,朝中公卿自然也得陪着。
王允最近没少被人挤兑,但是大权已经到手,荀爽和荀氏子都要远离中原,挤兑几句又少不了肉,爱说就说去吧。
荀爽一如既往的好脾气,即便要远走并州也没有和王司徒撕破脸,在一众同僚面前依旧和和气气,看的众公卿都有种兔死狐悲的伤感。
小皇帝抹了把眼泪,拉着老司空的手不放。
是他没有本事,他要是有本事一定拦着王司徒胡来,老司空在外一定保重身体,争取过两年熬走王司徒就回来。
话不能说的太明白,司空大人知道他的心意就行。
“您千万保重身体,朕有空的话会去并州看您。”
此话一出,旁边所有人都傻了。
荀爽顿了一下,“陛下的心意老臣心领了,并州苦寒,您身为天子不可轻易离开京城。”
小皇帝吸吸鼻子,“那朕在京城等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