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的用处

人有人的用处

作者:N·维纳 状态:完本 日期:09-05

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猜你喜欢的小说
  • 作者:水上勉
    《大海獠牙》又译《海之牙》。五个孩子在拾掇螺贝,其中还有个女孩儿。他们都光着脚。男孩子们穿着肮脏的棉毛衫和打了补丁的棉布衫,把裤筒卷到膝盖上。突然那女孩趴在沙子上,像像猫那样哆嗦……
  • 作者:维多莉亚·荷特
    戴拉丝劳森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从她的父亲那里学习绘画等艺术,当她的父亲去世后,她决定接管他的修复古画生意。她代替她父亲来到了葛拉德古堡来进行古画修复工作……
  •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 作者:露馅的包子
    年少成名的顶尖芭蕾舞者,在顶尖荣誉过早的降临在自己身上后,失去了在舞蹈领域一直支撑着自己继续向前奋斗的目标。于是乎深陷迷茫的她在国内花样滑冰冰舞队的邀约下,抱着换个职业换个思路的想法,回到了国内,然而在这里当原本舞蹈于地板上的芭蕾舞鞋,变成了在冰面上飞舞的冰刀之时……已经在舞蹈领域取得顶尖成就的她,又会在这个相通却又完全不同的领域掀起怎样的风浪。十几年前被父母押着去到舞蹈学校的小男孩儿,抱着完成任务应付了事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只是未曾设想的是本来对所谓的兴趣班心不在焉的他,却在那里在一个明明比他年纪还小,却总是仗着女孩子较早窜起的身高嘲讽他的女孩儿面前,激起了自己所谓的好胜心。+++++++舞蹈的道路是复杂且充满分叉的,两人在自己所在的道路上伴随着自己的选择狂奔着,竞技与演艺两个相似却截然不同的分岔路,然而当这样两条分叉再次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曾经的童年对头变成拥有相同努力方向的同伴,一切又会有怎样的展开。
  • 作者:青梅煮酒
    太平洋战争系列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及败亡全过程,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作者文字流畅,行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披露史实,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见解。书中描写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本书系太平洋战争系列第三部《不宣而战》,主要讲述日本如何偷袭珍珠港、侵占香港、攻陷威克岛、横扫马来亚等内容。
  • 作者: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 作者:雪鸾歌
    穷学生叶尘成了苏家赘婿,为救母亲,甘愿献肾!大孝感动上古医神,获得医武传承,至此,他悬壶济世,拳打恶霸,化腐朽为神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 作者:玖月晞
    那时的他高高在上,不可碰触;她狼狈尴尬,一无所有。在努力,也是命数,让她看见他的梦,梦中有她的未来。跨越傲慢和偏见,他们做下一个约定——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看到新的时代和纪年。我要看到海上最高的浪潮!哪怕穷尽一生,也决不放弃!好啊,我陪你一起!他们脚下,车之河流海浪般颠簸流淌。而他们头顶,星空亘古浩瀚,见证着一切。那一年,尚年少,多好,人生刚开始,一切皆能及,未来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