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作者:伊塔罗·卡尔维诺 状态:完本 日期:09-05

伊塔罗·卡尔维诺在动身前往哈佛大学前夕去世,他本来要在那里主讲1985-1986年度的查尔斯·艾理奥特·诺顿讲座。由于天性沉默,他总是不愿意谈他自己,但他对谈文学的发展很有兴趣。在准备他的演讲过程中--他妻子回忆说这困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不可避免的要提及他自己的作品,他的方法,意图和希望。这样,这本书就成为了卡尔维诺留给我们的遗赠:他为未来的人们指出的要重视的那些普遍的文学标准,也成为我们进入卡尔维诺自身世界的暗号。…

最新更新文稿说明
作者的其他小说
  • 作者:伊塔罗·卡尔维诺
    阿吉洛夫(Agilulf)是法兰西查里曼大帝麾下的一个骑士,有别於其他的骑士,阿吉洛夫并不存在,亦没有肉身,是一具会骑马的中空的甲胄。但藉著坚定的意志,他不但可以与人类生存,更是一个完美的骑士—精通剑术,战争,历史,数学,家居布置等等。正因如此(阿吉洛夫常常追求完美和真理,又不肯说谎),每个人都讨厌他。在战云密布的时代,汉波—一个年轻有为的男子—因父亲被回教将军所杀而潜入法兰西(基督教)大军的军营,希望有一位骑士可以帮助他,但跑了一整天,又得到阿吉洛夫的指点,仍不得要领,反而要於次日跟随大军进行一场乱七八糟的战役。後汉波来一遇上了女骑士布拉妲梦,就立即忘记要为父亲复仇,决心拥有她。同时,骑士朵利斯蒙(Torrismund)因为自己的真实身世而威胁了阿吉洛夫的骑士荣誉,阿吉洛夫就离开调查,查里曼大帝和其他骑士都暗暗高兴,除了爱慕他的布拉妲梦,知道消息後立即追逐阿吉洛夫。汉波见後起了妒意,也骑马急追。最後真相大白,每个人都确知阿吉洛夫是清白的,但此时灰心的阿吉洛夫已经离开了众
  • 作者:伊塔罗·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其实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十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情节,作者,氛围和风格;每一部都在第一章后嘎然而止,留下悬念。两个读者,一男一女,在这个迷宫中追踪着激起他们兴趣的故事线索。这样下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就和另一本书,来自波兰的有洋葱烧焦气味的《在马尔堡镇外》,不可避免的纠缠在一起了。
  • 作者:伊塔罗·卡尔维诺
    《分成两半的子爵》讨论了缺憾、偏颇、人性的匮乏。故事的起点是非常简单、非常鲜明的意象或情境:劈成两半的子爵,两片人体各自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一半是邪恶的子爵,极尽破坏之能事,一半是善良的子爵,处处助人。爬到树上的男孩不愿意下来,一辈子在树上度过;一具中空的甲胄自认为是一名男子,不断贯彻它自己的意志力。故事由意象滋长出来,而不是来自作者想要阐述的理念;意象在故事之中的发展,也全凭故事的内在逻辑。这些故事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些故事以意象为基础而衍生的意义网络——总是有点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坚持一种毫无疑义的、强制认可的诠释。
猜你喜欢的小说
  • 作者:连灼
    出了车祸的江宛刚睁眼,就在陌生朝代喜提一个大胖儿子。未曾谋面的夫君为救皇帝而死,给她留下了一品诰命。就在她准备这个陌生朝代大干一场的时候,血气森森的长刀忽然架到了脖子上。
  • 作者:李淳风 袁天罡
    《推背图》相传由初唐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国运盛衰,与《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烧饼歌》《黄蘖禅师诗》并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堪称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奇书。《推背图》因其预言的准确性,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在大内和民间广为流传。它堪称是古代先知留给世人的启示,帮助人们在前路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不至迷失乃至消亡。与西方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所著《诸世纪》不同,《推背图》并没有打乱历史的顺序,而且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更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与《诸世纪》预言的悲观世界正好相反,它预言世界大同,未来世界其乐融融。或许这是一幅更值得我们期待的人类前景图。
  • 作者:克莱夫·卡斯勒
    1912年,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随船沉没的还有一种极其珍贵的金属--钅拜。多年后,美苏两国为了争夺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在北海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
  • 作者:梅燃
    【预收《袅袅春腰】文案附最下】尾云国公主年十六,星眸月腰,如春半桃花,绝代之丽。公主不远千里从尾云来长安和亲,嫁的是镇国骠骑大将军陆象行。人人都说,公主与大将军的姻缘,是天作之合。可,新婚当夜夫婿抛下独守空房的她远走北肃州,整整五百日。初见,他便冷淡地对她提了和离。婚后,陆象行处处冷落她,敌视她。她试图举案齐眉,被他不耐摔盏;她尽心小意侍奉,被他暗指另有图谋;甚至她遭受旁人嘲讽,他也不过冷眼旁观。以为他这块坚冰终有所融化,却得知,原来他有个早死的白月光,正是死在尾云士兵屠刀之下。他恨蛮蛮,也把她当作白月光的替身。于是蛮蛮逃了,临走前,悄悄揣了一个战神血统的崽儿。*大将军率领千军万马,一生战无不胜,没有守不了的疆土,没有拿不下的城池。战场得意,情场亦如是。直到那个总是泪眼濛濛,曼声软语唤着夫君,撒娇要抱的尾云公主,放了把火逃回尾云国,一向冷硬疏离的大将军,红了眼,怒意勃勃地堵她到江边。结果只得她一纸和离书。她走得决然,头也没回。陆象行以为尾云公主娇气怯弱,又爱他入骨着魔,片刻都离不得他,用不了多久,她自会乖乖同他回家。后来,看着尾云公主巧笑嫣然地对向她求婚的竹马:正好,我孩儿还缺一个爹,你看——陆象行气得吐血,方知何为锥心刺骨的滋味。大将军要出兵。这次只有他一个人孤军深入,把他的媳妇儿,夺回来。阅读指南:1、娇憨明媚乐天不愁异国小公主&不解风情武力爆棚野蛮大将军,体型差2、男主只喜欢女主,白月光也是女主。3、狗血带球跑,带一点沙雕的追妻火葬场。女主没嫁别人,sc,he不动摇。————接档文《袅袅春腰》开国侯府接回了寄养在舅舅家的二姑娘。人都说二姑娘生来天姿姝色,到底是嫡女,雍容雅步,体态娴静,不愧名门毓秀,到哪儿也不堕了大家风范。回家后两个月,暄妍被诊出怀有了身孕。一时之间,开国侯府山雨欲来。父亲和母亲极力隐瞒丑事,不教外人窥得墙内分毫。一家子上上下下,都对暄妍指指点点,极尽鄙薄,她们逼问她男人是谁,要落了她的胎。她咬着唇,一个字也不说。*宣景十七年,宁恪称病休养于洛阳折葵别院,那个冒冒失失的女子,主动撞上了门来。舅家虐待,为了五斗米,她不惜折下春腰,曲垂延颈颤巍巍的小手,主动伸向了他的鞶带。长安重逢人前,她是端庄秀雅的侯府嫡女,人后,她是他戒不掉瘾的枕边人。江晚芙带着四五个婆子气焰嚣张地冲进姊姊的小院,要打掉她的孩儿,张口便痛骂。寝屋的碧色纱窗上,映出男人修长隽逸的身影。支起窗,男人单手锢着暄妍,冷峻的眉眼一扫。太、太子殿下?阅读指南:1、女主柔弱,有点心机,但不多,男主一生双标懒得掩饰全场MVP。2、sc,双初恋,男主先动心。
  • 作者:暴躁的螃蟹
    剧情版文案: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诅咒一她是自己跳的楼,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我做错了,法律会制裁我,法律判我无罪,那我便无罪。云逸:你说的对,所以……去死吧!诅咒二我出轨怎么了,多正常的事情,是男人都会有需求,她怀孕我也很难熬的。云逸:放心,你此后都不会再有需求了。诅咒三为什么他做错了事情没有人惩罚,而我做了错事,你就要来惩罚我。我祈求公道的时候公道不出现,如今我不相信公道了,你却拿公道来惩罚我,我不服!云逸:恨吗?将你的恨给我,化成诅咒。他会死吗?云逸:如果你的恨足够。这世间有恶万千,天若不收,我来收。……言情版文案。诅咒师是恶的化身,是一切恶的集合体,作为世上唯一一位级诅咒师,云逸的存在便已经是罪恶。淮夏喜欢上了云逸,在知道他是诅咒师前,也在之后。云逸被捕之后,淮夏带着写有喜欢的诅咒娃娃去见他。云逸:被你发现了呢?没错,你就是中了我的诅咒,才喜欢上我的。淮夏:喜欢,也算诅咒吗?云逸:喜欢我,还不算诅咒?淮夏:可我为什么无法恨你。云逸:我是级诅咒师,我的诅咒哪怕死亡也无法消除。这辈子,你只能喜欢我,一直喜欢我。《占卜系统》姐妹篇,污王云逸的故事,设定一样,但剧情线和占卜没有关系。前半本疯逼,后半本正常男主VS一直很正常的女主 (可能)排雷:.这本主要写偏执时期的云逸,重生在很后面,想一上来就看重生的,慎点。.其他等等。
  • 作者:安顿
    本书包括:有我的心牵你的手、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最纯洁的良心债、心态的解体、青春停不下来、爱在别乡的季节等内容。
  • 作者:老舍
    收入此集的有六短篇,一中篇;都是在青岛写成的。取名蛤藻,无非见景生情:住在青岛,看海很方便:潮退后,每携小女到海边上去;沙滩上有的是蛤壳与断藻,便与她拾着玩。拾来的蛤壳很不少了,但是很少出奇的。至于海藻,更不便往家中拿,往往是拾起来再送到水中去。记得在艾尔兰海边上同着一位朋友闲逛,走到一块沙滩,沙子极细极多,名为天鹅绒滩。时近初秋,沙上有些断藻,叶短有豆,很象圣诞节时用的Mistletoe。据那个友人说,踩踩这种小豆是有益于脚的,所以我们便都赤足去踏,豆破有声,怪觉有趣。在青岛,我还没遇上这样的藻,于是和小女也就少了一种赤足的游戏。设若以蛤及藻象征此集,那就只能说:出奇的蛤壳是不易拾着,而那有豆儿且有益于身体的藻也还没能找到。眼高手低,作出来的东西总不能使自己满意,一点不是谦虚。读者若能不把它们拾起来再马上送到水中去,象我与小女拾海藻那样,而是象蛤壳似的好歹拿回家去,加一番品评,便荣幸非常了!老舍序于青岛。二十五年双十节 目录序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屋里新韩穆烈德哀启
  • 作者:司马紫烟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留都。南京被称为留都,是成祖永乐帝把朝廷迁到燕京以后的事,因为这是太祖元璋择定的都城,而且皇陵就设在城外的钟山。因此,永乐虽将朝廷搬到了原为元朝大都的燕京定为北京,而南京却为先人所设,不容易弃,所以仍然保留南京的称号,而且冠以留都之名。朝廷搬走了,却没有搬走南京的繁荣,从六朝时代就遗下的金粉盛迹,亦点缀得尤胜往昔。年轻士子侯朝宗,第一次从河南归德的老家,远来应南闱乙卯科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