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谁是二柱

“好霸道的皇帝,不对,皇子?太子?”

东宁省的百姓第一次看天幕,还不习惯鹤仙的行为方式,怎么看怎么新奇。

“不过要是能改好,那也是好事。”

“肯定成了啊,天幕不都说了那谁,黄什么,就是养猪的嘛。”

“对对对,都能上天了,肯定成功了!”

养猪的成本可比养牛羊小多了,喂排泄物都能长大呢。

不过……弘德帝的改良肉质,应当不会包括这样的喂养方式吧?

“你已经在让人改良了?”元泰帝问。

“目前只让他们好生养猪,还没来得及培育配种之类的。”顶多让猪的伙食好一点,但这一点,民间可做不到。

楚王默默点头,他不好说九弟那儿的猪肉还是挺香的,香料放得十分充足,九弟还取了个十三香的名字,被老爹知道了准得挨揍骂浪费。

两人一不小心就对上了视线,又默契地挪开了,这一点,他们都不会主动说出来的。

【鹤仙还是宁王的时候,名下就有自己的庄子,种菜养牲畜这类寻常亲王不会多加干预的内容,鹤仙反倒比上朝积极,经常询问并发表意见。】

“太子殿下自小便重视农桑,乃大梁之福!”

嗯?这是拍马屁的时候吗?大家不都默认看天幕的吗?

再看人,王克王子亨,你王家的风骨呢?啊?

那还说什么,跟上节奏,夸啊!

【养猪,自然也是农庄中,农户的工作之一。

鹤仙庄子里的猪,养得是十分精细的,劁猪是必须的,单独的猪圈,每天清理猪圈的卫生,猪的卫生也要清理,不喂猪吃屎,最大限度减少猪肉的腥味。】

“学不来……”

像是酒楼饭店可以这样,因为有泔水可以喂,有人力可以伺候猪,但是普通人家是学不来的,不过他们早就习惯了,都在等十几二十年后的变化呢。

毕竟,煤炭,新作物,早就是饼在前面放着了,他们就等着老了,或者以后的儿孙能享受到。

【鹤仙登基后,做事也更方便了,私下从各地收购不同品种的猪,让他们进行配种养育,尽量筛选出更好吃的肉猪。】

“虽然知道是好事,但我怎么感觉怪怪的……”

楚王一时形容不出来。

元泰帝心想,能不怪吗,登基后又是写话本,又是收集各种猪,没有天幕预示,不知真相的情况下打眼一看,可不就是不干正事儿吗?

说到这儿,元泰帝又有点头疼了,哎,怎么就这么喜欢不走寻常路呢?

【因为鹤仙的要求高,所以最终登基后还能留在庄子里的农户,要么是踏实肯干的,要么是实在不舍得待遇的,要么是一心想要进步,在哪儿都卷的。】

【黄湘生就是负责养猪的一员,因祖籍在湘水边上,故而父母给取名湘生。】

启朝末年的战乱,有几个地方能安生,还不是到处躲避,又或者被征兵,从湘江到京城,太正常了。

只是一众官员齐齐心累,怎么农庄里的农户也要卷?

明明殿下本人十分擅长偷懒,怎么在殿下的治下,日子还越来越忙了?

姜衡就不觉得痛苦了,他现在十分开心,人就在自己的庄子上,想必此刻黄卿已经被保护起来了,都是他的人才啊!

【黄湘生的夫君是因伤退役的兵卒,为了养一大家子,黄湘生只会比旁人更卷。】

“竟又是个奇女子。”

庄子上,还年轻的黄湘生此时还只能负责猪的卫生方面,皮肤也蜡黄,但脸颊上还是有肉的,毕竟宁王,也就是太子,对下面人的待遇并不差。

此刻,听到天幕对黄湘生家庭的概括,她擦猪皮的劲儿都大了几分,她真的上天幕了!只要她不改本性,不偷奸耍滑,她的未来,稳了!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且效果很是缓慢,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坚持下去的,几年过去,猪的肉质并没有得到什么太明显的改善,到最后还能坚持育种,并整理归纳,面对鹤仙的询问能有条理回答的,就只剩下了一个黄湘生,于是,黄湘生得到了重用。】

民间窃窃私语:

“给皇帝做活儿,待遇又不差,怎么还能坚持不下来,这多好的机会啊?”

“老伯,这你就不懂了吧?育种肉猪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做好了,有奖励,没做好,只要自己的本职工作没问题,编制就还在,自然就有人偷懒了。”

在没有全知视角的情况下,稳住最基本的岗位,不愿多受累去拼一个难有结果的项目,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何况,育种肉猪,这活儿可不轻松。

【待后期,辽东白猪,荣昌白猪,以及外藩各地献上的白猪,为我国的肉猪育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也绝非一代人的功绩。

黄湘生一生都在埋头研究肉猪的育种改良,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传递给后人,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的坚持,夯实地基,才逐步有了今天,饭桌上习以为常的肉食。

也因为常见,所以当成了理所应当,但历史无声,却又有回声,闪闪发亮的光芒,也不会被掩盖,一直在绽放,只等有心人去探寻。】

“辽东那地儿竟然还有这么重要的白猪。”

“边防更要加重了!”

毕竟辽东那里也不安生,而要有稳定的辽东白猪的进献,就要保证辽东绝对的安稳。

“说到底,还是得迟早定中洲,做什么都才方便。”

弘德帝果真眼光长远!

“看样子,白猪相较于黑猪,更适合圈养。”

“外藩也有白猪,这阿婆主怎么不放出来是哪儿的外藩?”

“虽然老朽也想吃白食,但好歹人家给了解题思路了,总不能什么都想着靠天幕喂到嘴边吧?”

“切,你就不想?”

“……”

【饮食习惯上,也因为鹤仙身为皇帝,对育种肉猪的态度,加之劁猪技术的大力推广,民间在养猪上,虽然不能做到效仿宫中的用度,但仍旧能减少不少腥味,提高肉质,从而逐步提高百姓的幸福度。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间食猪肉,愈发的普遍,对于钱权阶层而言,也能做到猪肉不“贱”,毕竟,皇帝都在吃,他们又有什么可挑的?

要说挑剔,那就是往肉质上面挑了,国人嘛,谁还不好一口吃的了?】

“话虽如此,可最前面不还说了《礼记》……”

“闭嘴吧!”有学堂的学生直愣愣开口,先生赶紧呵斥,让学生不许再往下说,什么礼制,什么贵贱,还不都是皇帝说了算?

何况这等利于民生之事,谁会傻了出来找不自在?

果然,还没入仕的学子,的确不适合参与政事,被人卖了都还帮人数钱呢!

【而且说真的,猪真的不挑食,好像什么都能吃,什么滕啊叶啊菜啊的,给它什么吃什么,还皮实肉多,太适合与人类做好朋友了!】

好……朋友?

吃到肚子里的……好朋友?

“是后世人的精神状态不妙,还是这个阿婆主本人的问题?”

他们很是好奇。

【就像现在,一般说起买肉,就是默认猪肉,像牛肉羊肉之类的,就要单独点出来,有时候甚至菜都比肉贵,就说现在猪肉寻不寻常吧。

大家也可以说说喜欢猪肉怎么做,打在屏幕上哈,阿婆主就喜欢红烧肉,回锅肉,卤肉,啊……好像是肉就喜欢……】

“怎么打?”

“打在屏幕?这天幕这么高,怎么打?”

东宁省,有人拉开弓箭咻的一声射向天幕,无事发生。

“这天幕也会乱说!”

“这什么阿婆主,也不见得是个富人,天天吃肉,肉有什么好吃的……你,你们这么看着我看嘛?”

【好啦,简单说完猪肉的变革,我们再来到另一个领域,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工科大佬王子英身上。】

王克两眼瞬间发光,转瞬有有些迟疑,姓王?他家的吗?子英,他们这两三代,好像没这个字辈……

【说起王子英,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子英是鹤仙给取的字,人家原名王二柱,就是黄河案中送万民血书的那位,后来留在了宁王府鉴正堂学习。

二柱这个名字是其父母最后留给他的念想,自然不会舍弃。

弱冠之年,鹤仙给他取字子英,虽说他自己不嫌弃二柱这个名字,也一直对外王二柱王子英,但记录在史书上,史官还是默认了鹤仙给取的字。】

“陛下恕罪,太子殿下恕罪,臣有赖君恩,至今未能确认王二柱其人。”

绣衣卫指挥使立马告罪,若是王二柱普通就罢了,偏偏如今看来,是个人才,那就不一样了。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名字不需要什么内涵,顺口一点,玄学方面有助于孩子能立住一点,也就事了,就像二柱,柱子嘛,一看就能立住不容易早夭。

哪怕是划定了区域在山东黄泛区……区域很小吗?不小了,重名的也太多了。

何况村子里,猛然多出几个二柱,谁又能说得清?

所以镖局出身的许本能轻易找到,但是王二柱,仅凭一个名字,要实打实确认其人,太难了。

元泰帝却道:“不怪你,知道了方向,大梁总不至于找不到人才,太子如何看?”

姜衡也道:“天机本就难得,何必事事强求,且若是成就能换一家人平安,他未必不愿。”

且天幕降世,天幕中的汉字虽然是简化的,但那也是字,真正的聪明人,就算没有钱读书,也早就趁机学习了。

有志者,总会找到机会出人头地的。

滨州,大土村,十几家凑在一起烤火,共看天幕:

“二柱二柱,说不定这个就是你,你真不去官府啊,万一成了呢!”

面对邻里的劝说,王二柱搓了搓手,手上是做木工留下的茧子,声音带着丝憨厚,道:“不了婶子,那么多二柱,未必是我,何况我什么都不会,朝廷不缺人的。”

“哎呀你真的是,你这不是死心眼吗?!”

王二柱只笑笑,不再多说了,婶子和邻居见状没意思,也只能与二柱他爹娘说起诸多二柱来。

王二柱默默抬头,一片嘈杂中,只看字,接收的讯息反倒是快一点。

任何一个二柱,得太子重视教导,成就都不会差,所以,他是不是天幕中的二柱,其实根本不重要。

他已经享受了名为“二柱”的福利了,他因名字得村里重视,得村学重视,得老师重视,拜入了墨家门下,这就已经很好了,贪多不足,反倒不妙。

【而二柱,也是第一个纯靠技术,不靠四书五经,闯入北辰殿,位列工部左侍郎的三品官员。】

各地,仅存的墨家弟子,纷纷大笑,就是就是,不靠四书五经也能当大官哈哈哈,重点不是当大官,而是站在了诸多靠四书五经入朝堂的儒家弟子之上,还有比这,更让墨家感到畅快的吗?

【与鉴正堂师兄弟们的早早步入仕途不同,早期的二柱,并没有被鹤仙安排进工部,而是和一群匠人待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最开始,二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读过书的匠人”,而非官吏。】

墨家表示,这就是他们墨家失散多年的亲弟子!

技术,也是需要理论,需要学识去支撑,去总结,去改进,去传承的。

而天幕中的二柱,读过书,却能沉下心,认清自己为匠人,不浮躁,不自傲,天生的墨家弟子。

【在楚王的暖房被弹劾,被没收后,二柱收到了自鉴正堂毕业后,他自己的第一个大课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