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陈宫

夕阳西下,农人荷锄而归,惊起一群啄食的麻雀。远处传来打谷的声响,连枷起落间,谷粒簌簌坠下,老妪带着孩童在田埂拾穗。炊烟自村落袅袅升起,新米的香气混着柴火味飘散开来。

一个身着青袍的清雅文士站在田垄上,远远眺望着半里外一座数丈高的巨大楼车。

陈登对这个庞然大物十分感兴趣。

这段时日在彭城有不少打井楼车在官道上穿梭来往,四处打井。他打听过,这种楼车是昭明工匠营专业的打井工具。

陈登曾专门观察过打井楼车的运作。这种器械效率惊人,仅需三五十人大半日功夫就能打出十丈深的井。

前些年天下还安稳之时,朝廷并非没有考虑过打井灌溉。但”圜刃锸”钻井技术存在局限,一是最多只能打出五丈深的浅井,干旱持续时容易干涸;二是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后续维护成本高昂。

普通农户根本无力承担,只有少数豪强大族才有能力用井水灌溉田地。

“出水了!出水了!”

一阵欢呼声响起,围观的庶民一拥而上伸头探脑想要往土坑深处瞧,而后被打井的工匠没好气赶到一边,却还难言兴奋交头接耳。

这口井离田地很近,若日后干旱,也能直接从井中提水浇地,虽然累,可好歹不至于让庄稼旱死。

而且还不需要他们出钱,是心善的陈使君免费替他们打的井!

陈登嘴角跟着扬起一抹清浅的笑容,沿着田垄缓缓往自家府邸方向走。

路边立着一杆大旗,上书“昭明”二字,旗下搭建了一个草棚,几个胳膊上系着黄黑色布条的昭明士卒纷纷冲陈登打招呼。

“陈郎君,来喝碗热水吧?”

陈登微笑着摇头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严格来说,这些人还算不上正式的昭明军,只是刚被招安不足月余的流民,被编入后勤队伍负责征收今年的税赋。

这些人里仅有两名昭明军的小吏识字能写,其余几人尚不认字。那日恰逢两名识字的小吏都不在场,剩下的人拦下运粮队伍后不知所措。陈登路过时,便顺手帮了他们一把。

从那以后就搭上了话,陈家府邸离此处不远,陈登时常过来闲逛,一来二去就和这些小吏熟悉了。

很快小吏就顾不上陈登了。

”快拦住他们!”小吏突然高声喊道。只见一队扛着农具的汉子正要下田收割,两个小吏急忙冲上前去。其中一人手忙脚乱地掏出炭笔,炭印粗布衣襟上也浑然不觉。

”姓甚名谁?田亩几何?”小吏扯着嗓子追问。

陈登已经见多不怪。这样的事情一日就能见到数十次,见多了就不奇怪了。

徐州新来了州牧,还是一位养兵无数的诸侯,定然要收税养兵。陈登刚开始还十分好奇,在这积弊深重、一团乱麻的徐州,这位名震天下的昭侯要如何筹措足够的军饷?

陶谦担任徐州刺史之时,笮融吞了三郡的税赋陶谦都一无所知,徐州官吏上下包庇可见一斑。

十几万流民该怎么收人头税,豪族那数千上万亩不在官府簿册上记录的田地该怎么清算陈登曾经在心中谋算过若让他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是他解决不了。

可昭侯出乎意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她直接把识字的昭明军和收拢的不识字流民编在一起,派到各处守着田地。

也不问家中人口多少,有无官职爵位,也不管十亩地养一家人还是千亩地养一家人,而是直接一棍子打死就认田地,每亩岁纳三升粟,其他人头税脚钱火耗一概不收。

人能跑能躲,但是田地跑不了。收拢的流民加上分拨出的昭明军士卒有二十万,也足以挨家挨户收田税。

陈登想到陈昭贴出来的那封流氓告示,“吾初至徐州,人生地不熟,故而以田收税。若按规矩缴纳税赋,定比去岁缴纳税赋少”,还贴心在告示旁边又贴了数张写满数算过程的纸,对比今岁去岁,得出严谨结论,今岁减赋了。

只是气得地多吃亏的徐州本地豪族背地把陈昭翻来覆去骂了个遍。

陈登踏着暮色回到府中,刚俯身解开沾满泥泞靴侧的皮扣,便听得廊下侍从急步而来:”郎君,家主正在书房相候。”

陈登指尖微顿,将脱下的革履交给侍从,整了整衣襟便往内院行去。

“元龙。”陈珪唉声叹气,一双老眼中满是忧愁。

“可是父亲今日遇到难处了?”陈登皱眉,陈珪昨日离开下邳之前,告诉过他受陈昭所召要去彭城。

陈珪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一出门就给儿子认了个年纪比儿子还小的姑母。

他支支吾吾:“也不算为难,只是多了一门亲戚。”

陈登缓慢眨眨眼,迅速联想到了一个他觉得离谱、但的确很可能是真相的答案。

“陈昭?”陈登缓缓吐出一个名字。

陈珪沉痛点头:“为了咱家的列祖列宗,此亦不得已而认之啊。”

“陈使君不是出自颍川陈氏?”饶是陈登自诩自己见多识广,语气中也不禁带了一丝不可思议。

陈珪长叹一声:“周武王灭商,封舜帝后裔胡公满于陈国,便有陈姓,可见我们与陈昭乃一家之人。”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吧。陈登动动嘴唇,深吸一口气:“父亲既然认下,那便是了。”

“此乱世中,能攀附一方诸侯为亲,应当是好事。”陈登迅速分析利弊,松了口气。

陈珪面上却不见喜色,依然苦着脸:“还有一件事,陈使君要你去参加此次科举。”

人家拉拢大族靠交好,陈昭拉拢不该叫拉拢,该叫拉下水,陈昭把大族拉下水靠没亲硬认。

陈登表情瞬间放松了下来,“儿早有此意。”

他对陈昭颇有好感,他喜欢修建水利鼓励百姓农耕,陈昭也喜欢修建水利鼓励百姓农耕。只此一条,陈登就愿意在陈昭麾下出仕,学修建水渠的本事。

“还让咱们再找三十个不姓陈的士人一起去参加此次科举。”陈珪眼神躲避。

他年纪大了,友人的岁数也都和他差不多。抓人凑数这事只能交给自己儿子。

陈登:“”

真是人尽其用啊。

还没出仕就要开始干活了?

“还有一事。”陈珪示意陈登凑近些,低声道,“陈使君还要咱们寻三十个贪官污吏,把名字交上去。”

“此是得罪人之事,父亲岂能轻易应下?”陈登愕然。

陈珪追悔莫及:“昭侯说咱们和她是同族,才是一家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他脑子倒是没糊涂,可陈昭说要是他不答应就亲自来他家宗堂,把名字写在他名字旁边,同父异母,只用诛三族就能诛到的关系。

为了他先人的清白名声,陈珪不得不应下。

他爹死了都二十多年了,哪能再冒出来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儿?

后面几日,陈登一直在徐州士人之间奔波,既要劝说好友去参加科举,又要找贪官污吏,还要准备复习科举。

他生性自傲,既参加科举,便一定要争第一。

半月下来,累得腰带都松了一圈。

终于挨到了科举考试的前三日,陈登长松一口气,整理好行李,从下邳出发前往彭城暂住准备考试。

好不容易闲下来,陈登也知宽松结合,不在考试前给自己压力,干脆就孤身一人去城中新开的酒肆消遣。

只可惜这酒肆中只有熟食,没有生鱼片可食。陈登放下着酒杯,挑了一箸蒸鱼。

“哼,这次科举我必定要考第一,再弃官而去!”一个中年士人坐在酒肆窗边大肆狂言。

陈登借着衣袖遮掩,侧目而视,认出了此人身份。

曹家的子弟,应当是曹豹的堂弟,曹家多出武人,好不容易才出了这么一个会读书的文人。

毕竟糜氏和陈氏这等归顺陈昭之族只占少数,大多数士族都因为陈昭那一招釜底抽薪的收粮税之法损失不少,不是谁都有心胸把这口气咽下去。

陈登亦隐隐听说了此事,有几个士族打算派遣子弟来参加科举,考中便弃官而去,给陈昭一个没脸。

昔年士人与代表皇权的宦官争斗时便用过这招,不少士人都弃官而去,表示对天子重用宦官的不满。

“曹劭,此次科举陈家的陈元龙可也会参加,难道你还能考过陈元龙?”那曹家子弟的好友笑道。

曹劭噎了一下,不满道:“那便考第二,再弃官而去。”

酒肆另一侧,陈群轻轻瞥了曹劭一眼,把杯中清酒一饮而尽,起身离开酒肆。

得了,他和被他拉来的颍川士子要是考不过这个曹劭,那小姑母又要嫌他不尽心了。

离开酒肆时,陈群和一个清峻文士擦肩而过。

文士在陈群方才所坐的酒案坐下,正好听到曹劭那番嚣张言论,不禁皱眉。

他听闻昭侯设科举择官,特意从兖州赶路而来,没想到初来便听到有人诋毁昭侯。

“酒妪,我要一壶青梅酒。”既是外来,便不好得罪本地有权有势的士子,毕竟他如今还是个通缉犯。

孙酒妪应了一声,端来一壶青梅酒,在见到此人面容时却骤然一惊:“陈县令?”

“孙酒妪?”陈宫惊喜。

他乡遇故知实在是喜事,孙酒妪笑着招呼来一个身着青裙的半大少女,命她去招待其他酒客,自己则跪坐在了陈宫对面。

“我见铺外青帜书梅醴二字,忆及昔年旧事,遂入沽酒。没想到酒是旧酒,人亦是故人!”陈宫朗声大笑。

陈宫在中牟县当了多年县令,中牟县临近洛阳,他在沐休之时便时常去洛阳东西二市闲逛,其中最爱东市一家酒肆,每次去洛阳都要捎带两坛青梅酒回中牟县。

“我看到朝廷通缉使君,说使君放了刺客,弃官而去,还不敢信呢。”孙酒妪感慨。

陈宫轻描淡写揭过了往事:“我一时眼瞎,信错了奸贼,悔不当初不提此事了。”